中醫的「症狀治療」和「審證論因」大大不同

瀏覽人數:1009

 中醫的「症狀治療」和「審證論因」大大不同

就醫過程在西醫一系列檢查,其目的要找出病灶而精準用藥,讓病症迅速改善甚至恢復健康。在傳統醫學經方,中醫透過「審證論因」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其目的也是要找出致病的因素,治療因素而非病名,所以中西醫的共識是一致的。

 

臨床上有很多病,透過各式各樣的檢查,就是找不出病灶病因,此時只能針對症狀治療,但是改善有限、療程拉長、症狀反覆、病人遊走院所,甚至尋求另類療法,死馬當活馬醫等,病人生活上、情緒上、工作上陷入困境。醫者最不樂意見到的是療效不佳,病人口中吐露的怨懟,和無奈求助的眼神。專技人員的驕傲和成就感,是達標或大幅改善或痊癒。

 

實際上當找不出病灶病因,只針對症狀治療,不論中醫、西醫,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,但傳統醫學「經方」似乎可以處置更多。自己在幾十年的行醫過程中,受西醫的影響,比如感冒咳嗽一症,所謂「辨證論治」只在咳嗽痰的顏色、濃稠、鼻涕的稀稠、咽痛的有無、胸悶與否、腸胃脹氣等,辨別風寒、風熱、風濕等,分別對應給藥。狹隘的論治過程都是些微改善,總有恨鐵不成鋼的遺憾,有時偷偷質疑,中醫的重磅療效在那兒,如何提昇自己的專技,找到對的人學習活用,看到對的書鑽研深化,一直以來尋尋覓覓。

 

她透過友人的介紹來到診所,63歲。主訴:「6月3日確診新冠肺炎,如今仍頭重、痛、暈、頭部很怕風、過敏性鼻炎、噴嚏、流鼻水 、咽痛、耳鳴、耳塞住之感、咽乾咽癢、茹素、很怕冷、倦怠疲勞、胸悶、呼吸不暢、納呆、呃逆、排氣多、全身酸重、抽筋、納可、大便軟、7月18日乳癌開刀。」

 

這樣的病人,以過去的思維,定格在風熱、也會加入柴胡劑,認為餘熱未盡,論治起來似乎頗有見地,病人也會在診所幾次的回診,但醫者自己心裡有數,有挂一漏萬之虞,沒有亮點、沒有稱效、乏善可陳,總是心虛沒有震撼。

 

103年傳統醫學「經方」的起步,8年餘堅守經方領域,除了理論的深化,醫病之間的相長印證,只有療效才是硬道理。這位病人「審證論因」(外寒內飲):頭重、痛、 暈、噴嚏、流鼻水、耳鳴、耳塞住之感、咽癢、胸悶、呼吸不暢等。(陽虛陰盛):很怕冷、全身酸重、倦怠疲勞、抽筋等。(中焦飲郁):呃逆、排氣多。經方治則袪寒去飲、溫陽化飲、健胃調中滌飲,四逆湯、四逆散、小青龍湯、茯苓飲等入藥。

 

她的回診喜形於色,說以前患咳嗽,都是治療好幾個月還是咳,透過醫師的講解,自認氣管很差、過敏咳、體質不佳,只好往返奔波。而這次的服藥,在第二天,咳嗽明顯的減少,頭、咽、耳、胸悶皆有改善,呼吸也順暢多了,有食慾了,問我如何辦到的。我的回應是:妳一大堆症狀,不是先挑出某些症狀治療,而是要梳理出造成這麼多症狀的背後因素,不是治療症狀,是治療背後的致病因素,多希望她能聽懂,與我心有靈犀呢!

 

迎來重磅的療效,非曇花一現,而是綿綿延續,歸功於傳統經方醫學的「審證論因」,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。醫療專技人員走對的路,看對的書,攸關很多病人的生活品質與身體質量。經方醫療的「一劑知,二劑已」,不盡然每個病人都能呈現,但全面宏觀通體的改善是無可抹滅的事實。我用自身最微薄,但最真誠的力量,以儒醫的心情推廣傳統醫學經方,一次又一次再一次不斷的講解,用心用力在踏入診所的每一位病人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