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之鑰 開啟不易汗、暴汗、盜汗的身體密碼

瀏覽人數:1301

 中醫經方之鑰,開啟不易汗、暴汗、盜汗的身體密碼

她說她是燥熱體質,一吃麻油雞酒就嘴破、便秘,所以一直以來都不敢碰,因此很怕冷,冷熱不和,傷透腦筋。她就診的主訴:「咽緊痛、目乾、目癢目淚、過敏性鼻炎、咽痰卡卡、胸悶、胃脹、腹脹、打嗝、噫氣後舒適些、排氣多、納可、大便2天1次,小顆粒狀、不易汗」而我看到的是,「陰盛格陽」,「真寒假熱」,很多人陷入錯誤而不自知,似是而非。

 

臨床上很多人頭痛頭暈、頭皮癢、目乾澀、耳鳴耳癢、口乾舌燥、咽乾咽癢咽卡卡、咽乾痛腫、扁桃腺發炎、扁桃腺結石、大便秘、尿道炎、小便不多等,這些症狀在普羅大眾的眼裡認為是發炎,所以吃降火氣的食物,喝冰涼的飲品,消炎清熱解毒。若這些症狀反覆發生,就是消炎退火清熱會一時好轉,卻很快復發,上述的病人就是一陣子就復發。這些症狀的病理應為「陰盛格陽」,「內真寒外假熱」,如果一味地清熱降火,只會陰越盛,格陽的戴陽假陽越盛,最終內越寒外越熱。

 

中醫門診裡流汗與否,不易汗、暴汗、盜汗,就是「陰盛格陽」「真寒假熱」的臨床症狀寫照,一般對於流汗,很少深入瞭解,不覺得是問題,甚至有人還慶幸不流汗,身體沒啥異味,而他卻是每個人健康的密碼,不容忽視。

 

不易汗的原意為:靜態時不流汗,或稍稍汗意,有點兒黏黏的,必需透過勞動、活動、運動才會少許流汗,或者運動活動勞動後暴汗不止,汗如雨下,大汗淋漓。

 

不易汗的人容易衍生的疾病如下:

1、頭痛,尤其是夏日陰鬱潮濕的天氣,全身悶熱煩躁,汗又流不出來,身體的熱無法排出,一般人稱之為中暑,實際上是「傷暑」、或「陰暑」,此時的口乾舌燥,並非燥熱、上火,而是身體無法散熱,循環障礙造成。如果又大量狂喝冰涼的水或飲品,恐將悶熱束鬱鎖在身體裡,進而熱盛神昏,造成頭痛如裂、身重如山。此時應喝少許熱薑茶、刮痧等,協助身體散熱,如此頭痛可解,而非止痛藥壓制,讓熱邪鬱積體內造成壞症。

 

2、口乾舌燥,一般人只要是口乾舌燥,一律認定燥熱上火體質,猛灌水飲,吃退火的食物,但隨時都是口渴咽乾,甚至越喝越渴,不知道如何排解。其實仍是循環問題。因為大量的飲食生冷,容易郁積在五臟六腑、四肢裡,身體的循環很難上達頭面,因為頭面在人體的高處,此時應是溫陽化飲,循環通暢後口渴即解。

 

3、目乾澀、目屎、耳屎、鼻中乾燥、皮膚乾燥。頭面在人體高處,當身體健康循環無障礙時,上述現象不會發生。但循環不佳時,高處的器官無法被滋潤,進而形成分泌物結塊。乾燥的現象是飲盛積聚成「水盛血虛」,血虛則無法潤澤,乾燥要處理的是水盛,而非補血,因為陰血不自生,需溫陽,溫煦之後方可濡潤。

 

3、青春痘、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等皮膚病灶,因為不易汗,水飲除了郁積在體內五臟六腑,也會郁積皮下,長期代謝不出,久而久之「化熱」衍生。消炎清熱解毒,只能一時緩解,要處理的是皮下的水飲,而非眼見的皮膚上的症狀。

 

4、胸悶、胸痛、呼吸不暢、咳嗽、喘、心悸等。新冠肺炎的後遺症,喘咳不止、味嗅覺異常或喪失、心悸等。歸咎於民眾誤解「多喝水」「多喝水」。「多」到底是多少,衍生出的是「狂喝水」「多多益善」。造成水飲郁積,水積在肺則喘咳,水積在心則心悸,水飲積肺,肺的功能受限,則嗅覺異常或喪失,水積在胃則味覺異常或喪失。要處理的是郁積在心肺、胃的水飲,溫陽化飲才是首選,而非滋陰潤燥,讓病邪氤氳在體內形成病灶。

 

5、腸胃脹氣、胃食道逆流。不易汗,水飲易郁積在腸胃系統,「臟寒生滿病」,容易打嗝、想吐、嘔吐、胃酸多。此時非制酸劑壓制,而是處置郁積在胃部裡的水飲,飲去病除,所謂「和中化飲」。臨床上腸胃脹氣何其多,如果對應保和丸、平胃散、半夏瀉心湯等消積去脹,恐怕改善有限吧!

 

6、腹痛、腹脹、腸子咕嚕咕嚕、排氣多。所謂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,寒凝不通則痛,女性痛經的道理一樣。這些人「素有寒飲」,也就是承自於母體遺傳而來,就是冰涼水多,生理上先天水飲多,容易腹痛、腹脹、腸子咕嚕。遺傳是天命,擺脫不掉的人生功課,這樣的體質「臟寒生滿病」,身體充斥寒飲,體涼沒有熱能代謝出去,不易汗真是麻煩製造者,唯一溫陽去寒,才是改變體質正確選擇。

 

「不易汗]容易水飲郁積,「暴汗」的背後隱喻身體內水飲過多的體質因素,盜汗一般認為陰虛盜汗,是身體虛弱,卻忽略了睡眠時溫暖的背窩,溫熱讓身體的水飲外洩,體現身體素有寒飲,盜汗不過是身體的調解機制而已,與體虛無關。汗與不汗之間,處處皆學問,也是臨床開藥審證論因,很重要很重要的依據,你充分了解身體了嗎?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