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暈眩VS病人的暈眩
瀏覽人數:1324
我的暈眩VS病人的暈眩
凡病痛必需罹患,才能感同身受。暈眩也算疾病的大宗,暈是頭暈暈的,眩是會旋轉,天旋地轉加上噁心嘔吐,甚至失去自主的能力,倒地不起。它有多麼難受,個中滋味真的是你曾體驗過,才能明瞭。暈眩一般到耳鼻喉科,做聽力和暈眩的檢查,或者有無耳塞、耳鳴、轉側動作太大、太急後暈眩,判斷是否耳石脫落,類似梅尼爾氏症。到神經內科做理學判斷、核磁共振、或頸椎的血管超音波等,做為臨床判讀的依據。病痛如果是能找出來病因,即可對應施治,藥到病除,最怕的是各種檢查做盡,卻不知為何,但症狀屢屢發生,那才稱之為「暈不欲生」、「眩不欲生」。
她62歲,曾耳石脫落,復位、服藥後,一直頭痛、暈,睡眠障礙,BP144/88,心跳85,目酸,耳乾、耳癢、耳屎很多、納可、咽乾、噫酸、排氣多、呃逆、腹瀉。審其證1、三焦飲郁:(頭痛、暈、耳癢、呃逆、噫、排氣多、腹瀉)。2、飲鬱化熱:(耳乾、耳屎、咽乾)。3、水盛血虛:(目酸)。4、陰盛陽虛:(睡眠障礙)。
她最終的選擇是放棄醫療,經過媳婦的介紹,踩進診所,評估她被忽略的是上述「飲證」,及飲證衍化的各證。水飲是科學儀器評估的盲點,一般生病了檢討的是食物、環境、情緒壓力、睡眠、工作等,獨獨排除水飲,而水濕痰飲恰是疾病之大宗。曾經病人說過因為便秘就診,醫師要求喝5000CC的水,結果發現,水喝越多,尿液越少,大便更難,全身說不上來的不舒服。評估被忽略的是「飲郁」。過多的水飲郁積,腸道、腹腔,早已不是當初喝下的清清如水,卻是稠黏膏膩類似臭水溝裡的爛泥,大便當然更難,水飲郁積發酵成到處是病,醫療處理的絕對是病因而非病名。因此四逆湯的回陽溫經逐寒,苓桂朮甘湯的溫陽利水滲濕,茯苓飲的調中袪痰滌飲。飲的去除,看見她再次的回診,興高采烈的敘述身體的狀況,重拾對醫療的信心。暈眩在經方醫學的診斷下,印證水濕痰飲對人體的致命傷害。
我的暈眩發作前奏是眼睛注視物體,開始旋轉,地板成海波浪,天花板一塊一塊的削下來,躺下來床舖像搖晃的船,左右搖擺,結果失去自主的能力,只能倒地就地蜷曲,動也不能動,一動噴射式的嘔吐,想尿尿也無法起身,休息很久無法恢復,只能救護車掛急診。當救護人員移動你的身體架上背板,嘔吐天旋地轉,使你喪失求生意志,不如歸去的念頭油然而生。平日是一位救人救世的醫師,陽光爽朗簡潔明亮,當面臨病痛,卻是如此不堪而脆弱。在醫學中心急診之外,做過所有檢查而無解,一年內約有4~5次的急診,痛定思痛如何減輕病痛,或治癒,是我這臨床醫師的功課。曾經像神農嚐百草的試盡各種中藥,如「痰厥頭痛」半夏天麻白朮湯,「目眩」小柴胡湯、苓桂朮甘湯,[振振欲擗地」真武湯,「氣虛、血虛、氣血兩虛」四物湯加味、四君子湯加味、八珍湯加味等,在在無功而返,仰天憒嘆,何去何從呢?
接觸經方醫學之後,其核心在「審證論因」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「辨證論治」。診斷的依據不是「暈眩」病名,而是統合評估病人全身的症狀,找出造成暈眩的背後因素,該治療的是因素。針對暈眩,各科的醫師總是交代多喝水,多喝水,卻忽略有些人的體質是水的代謝不佳,容易郁積在身體裡,水積在頭成「眩」,在心成「悸」,在肺成「喘咳」,在脾胃成「嘔滿」,在四肢成「腫」,在肌肉關節成「痛」。我不是飲水過多,而是嗜食水果,當成飯吃,即使是醫師,也難逃食物的誘惑,極大量的水果,水飲郁積在頭成「眩」「過敏性鼻炎」。在「溫陽去飲、袪寒去飲、疏肝理脾解郁、溫中滌飲」的治則下,雖然無法認定治癒暈眩,但好幾年不需勞師動眾的掛急診,當暈眩發作時在中藥、西藥雙管齊下,也能在2個小時左右控制下來,真的是病來如山倒,病去如抽絲,祝盼和我一樣的病人,走出天旋地轉的困境,走出病痛,遠離病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