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的Q&A(認識自己的體質)

瀏覽人數:601

 中醫經方的Q&A(認清自己的體質)

病人侃侃而談一直以來的服藥史,西藥、中藥、廣告藥、偏方、健康食品等,很多人吃進不少冤枉藥而不自知,主要是沒認清體質,別人合適的藥品,不一定適合自己,所以千萬別道聽塗說,以身試藥。病人又說:「看10位醫師,11種不同的說法,都是醫師、專家,應該聽誰的」,我的回應是:「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,做自己身體的主人,是檢視,而非盲目遵從」。列舉診間「總在執念的錯誤裡」的問答,做為判斷自己體質的依據,該何去何從。

 

 

Q:掉髮嚴重

A:頭髮又稱「血餘」,根源於腎,養源於血,臨床上對於掉髮的處置,總是養血或補腎,但療效普普。經方醫學的審證論因,統合歸納評估,易掉髮的體質為「水盛血虛」,因為體質為水盛,水盛稀釋身體裡的血液,稀薄又沒營養的血液,無法滋潤頭部毛囊,毛囊萎縮形成頭髮乾枯掉髮,所以非養血補腎,而是「溫陽去飲」,代謝掉身體多餘的水飲,水飲去而血自生,血生就能慢慢地滋潤,擁有一頭烏黑秀髮。

 

 

Q:眼睛乾燥

A:眼科處置點眼藥水。或說兩眼眥血絡屬心,白珠屬肺,黑珠屬肝,瞳仁屬腎,眼泡屬脾,一顆眼球五臟盡包。目者肝之竅,臨床上「養肝血」「補腎氣」中醫最常見。乾燥症的「乾眼症」,是免疫風濕科的棘手症狀,眼睛乾燥到乾裂滲血,或眼屎滋生到眼睛黏住,痛苦不堪。中醫經方審證論因總結歸納評估為體質水盛「水盛血虛」、「陰盛陽虛」過多的水飲稀釋血液,血液稀薄無營養,無法上達供應眼睛,造成「乾眼症」。「溫心陽、溫中陽、溫腎陽而去飲」,飲去而血自生,如此可以滋潤乾眼症,和眼科的點眼藥水,大相逕庭。臨床上與掉頭髮、口乾舌燥,異病同治,萬法一宗,互相呼應。

 

 

Q:口乾舌燥

A:一般人的認知是燥熱、上火,要多喝水,要吃清涼退火的食物。但如果已照上述,仍然口乾舌燥,甚至越喝越渴,或口乾到黏住、幾乎沒有唾液,顯而易見絕非燥熱上火,而是「循環」問題,循環不能到達「人體高處的嘴巴裡」,無法滋潤。此時不是退火清熱用「涼藥、滋潤藥」,而是促進循環用「溫藥、熱藥」,熱因熱用,內經「從治」之法。

 

 

Q、濕耳

A、有些濕耳是天生的,有些是後天形成的。濕耳如同流眼水、流鼻涕、流口水、流汗、分泌白帶等,都是身子外在反應內在的體現,也是身體的調解機制。清者為水、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,水濕痰飲郁積體內,就會在體外展現如上述。濕耳的處置,遵循「病痰飲以溫藥和之」、四逆湯、小青龍湯、苓桂朮甘湯、苓甘薑味辛夏仁湯、茯苓飲等,審證化裁,痰飲漸退乾爽的耳朵,不會耳塞甕住,令人愉悅。

 

 

Q:流鼻水、鼻塞

A:台灣約有1/3的人口過敏性鼻炎,鼻塞嚴重影響睡眠,還經常頭痛。鼻水嘩啦嘩啦的流,古時稱為「腦漏」總是頭昏腦脹,記憶力減退,做事效率不佳。一般針對過敏性鼻炎處置,鎖定在鼻子用藥。經方醫學的思考,鼻子為肺的門戶,如果肺部充滿寒飲,鼻子就呈現鼻塞,流鼻水不停,審證論因是肺部寒飲,溫陽去飲,祛痰去飲,祛寒去飲、溫中滌飲,飲去則「鼻通水止」,審證論因,治因非治病名,治病因肺部寒飲,過敏性鼻炎只是病名而已。

 

 

Q:咽乾、咽癢易咳

A: 咽乾,喝水僅是咕嚕瞬間通過,是滋潤不到的,所以針對咽乾,最好的方式是啟動身體的循環上達,像久旱逢甘霖一樣。而啟動循環絕非清熱瀉火,而是溫陽啟動循環,溫陽又可溫煦濡潤,咽乾可解。

 

咽乾咽癢即咳,臨床上常見,說話、走路、大笑後,咳喘起來。一般認為乾癢應該滋潤,所以滋陰潤燥清燥救肺湯、麥門冬湯對應。其實是當肺部充滿痰飲,上述動作刺激「激動裡飲」,裡飲誘發咳嗽,誤認飲咳為乾咳。肺部的痰飲壓縮肺部的伸展,肺為發聲器官,除了咳嗽,還會聲音沙啞,甚至發不出聲音,正確的處置是去「飲」,而非「乾」。

 

 

Q:嘴唇乾燥脫皮

A:口唇為脾胃之官,一般對應為補脾氣,補中氣,參苓白朮散、香砂六君子湯、安中散小建中湯等入藥。或者滋陰潤燥,杞菊地黃丸、沙參麥冬湯等。中醫經方的審證論因,不局限在補脾滋陰,這也稱之為症狀治療,統合歸納評估為乾燥的形成為「水盛血虛」「陰盛陽虛」所以溫陽去陰化飲,和上述掉髮,眼睛乾燥,口乾舌燥,異病同治,一通百通,大道至簡。

 

 

中醫經方Q&A,想表達的是,正確的認識自己的體質,放下錯誤的執念,吃對的藥,過真正健康的好生活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