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汗嗎?中醫經方說身體的樞紐
瀏覽人數:639
流汗嗎?中醫經方說身體的樞紐
身體不舒服時,檢討的是飲食、運動、睡眠、壓力、情緒等,而「流汗」,怎樣流汗,卻沒在考量之列,總認為流汗與否天經地義,自然不過的事情,何足掛齒。但看似健康的身體,卻又說不上來的病痛,剪不斷理還亂,到底怎麼了。
流汗種類如下:
1、不易汗,意謂著身體沒有熱能,所以不易作汗。
2、不易汗,很熱時黏呼呼的汗,身體燥熱異常。是身體熱能不足,無法從體表代謝而出,悶在體表身體很燥熱。
3、不易汗,動了仍少汗,運動、勞動、活動給身體熱能,也只能少許汗出,是因為體寒代謝力道不足。
4、不易汗,活動後暴汗,顯示身體的條件是水飲更多。
5、熱就流汗,動了大汗淋漓,呈現體內水飲繁多。
6、天熱時任何狀況隨時暴汗,提示水飲氾濫。
每個人都應該認清自己的體質,不至於在錯誤的認知裡「自以為是」,讓身體一步步陷入困境。
這些體質稱為「素有寒飲」、「冷身」,與生俱來的體質。這樣的人容易頭痛、眼睛乾澀 、耳鳴耳癢耳屎、鼻塞流鼻水、口乾舌燥、咽乾咽癢咳嗽、咽卡痰。是因為吃喝的水飲,進入體內,身體熱能不足,或甚至沒有熱能,無法將水飲化成的津液上傳到頭面,是循環障礙。但一般人並未了解,以為頭痛暈服止痛藥,眼睛乾澀點眼藥水,鼻子過敏吃抗組織胺,口乾舌燥、咽乾就清熱降火等。僅就眼見的症狀做治療,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這樣體質的病人,針對頭面上的症狀,應該是「溫心陽、補中陽、回腎陽」,平日的保健可以吃著乾薑粉,讓身體熱起來促進循環,送達津液至高處,而頭面上的諸證能夠改善甚至痊癒。
這樣的體質,吃喝進入體內的水飲,隨著循環代謝不佳,水飲郁積上中下三焦全身充斥造成:「胸悶、胸痛、呼呼不暢、咳嗽、心悸、胃食道逆流、腸胃脹氣、腹痛、腸子咕嚕咕嚕、排氣多、大便軟、或軟爛、或便秘、或小顆粒、或大顆粒」。所謂「臟寒生滿病」,溫陽宣肺和中補腎,身體溫熱,循環代謝上軌道,上述諸證可除。
這樣的體質,水飲郁積體內漸漸成冰涼,形成「陰盛陽虛」,陰鬱沒有陽光、沒有熱能、失去活力,病懨懨地,容易倦怠疲勞,工作效率不佳,生活無精打采。身體冰涼,冷颼颼地,就像寒流凜冽沒有暖被覆蓋,也形成睡眠障礙。很多睡眠障礙的病人屬於這類,卻不認識自己的體質,沒有選擇的選擇吃安眠藥、抗焦慮藥、舒緩肌肉放鬆藥等,且劑量越來越重。殊不知只要讓「身體溫暖就能好好睡覺」才是根本之道。
這樣的體質,水飲容易郁積在五臟六腑,形成如上述症狀,水飲更容易郁積在皮下肌肉,因為代謝不出,水飲在皮下化熱、餿化,表現在皮膚上如:青春痘、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、皮膚癢、皮膚乾燥等。這些皮膚症狀,非清熱解毒,非活血化瘀,也非抗生素、類固醇、A酸等,而是用藥將皮下的水飲代謝出淨,皮膚症狀迎刃而解,迎來好膚質。
這樣的體質「水盛血虛」,人體水血一家,往往見血不見水,忽略了水,而人體有70%的體液。當體內水飲眾多,水會稀釋血液,沒有營養的血液,即使循環起來,卻稀薄而無法滋潤,形成乾燥諸證:「頭髮乾、眼睛乾、嘴唇乾、咽喉乾、皮膚乾」,所以乾燥絕非滋陰潤燥,絕非多喝水,而是溫陽去飲。
人體一通百通,你忽略的點兒「流汗」,卻是真正樞紐所在,診所源源不絕的病人,問診的第一句話:「天氣熱了,你流汗嗎?」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,活人無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