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去濕」「排毒」 中醫說「溫陽去飲」

瀏覽人數:1417

 「去濕」「排毒」中醫說「溫陽去飲」

常聽到的是「我的身體濕氣很重,可以去濕嗎?」「亂吃、熬夜、工作壓力大,身體都是毒素,排毒吧!」。「我其實不是胖,是濕氣重,是水腫。」大家的共識「濕」、「毒」是身體沈沈的負擔,應該排解出去,才能維護身體的健康,但何謂濕、毒,應該真正認識清楚,才能聊健康。

 

「濕」的形成,有外在的濕包括:環境潮濕、氣候寒冷陰雨、飲食生冷。而內濕的形成源於外濕,或者有人素有寒飲,源於遺傳。對應濕的治療,有「袪濕」、「燥濕」、「利濕」等。但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為飲,飲凝成痰,人體形成病灶,早已不在濕的階段,而是衍成黏稠膏膩的病理產物「痰飲」,中醫說:「百病皆有痰做祟,頑痰生怪病」,所以人們口中的「濕」、「毒」,其實是水濕痰飲的白話文、精簡字罷了,痰飲陷身體於負擔中而不自知,怎地總是說不上來的不舒服呢!

 

「濕毒」「痰飲」,一般認為需要促進新陳代謝,代謝的思維是發汗、利尿、瀉下,也就是從皮膚、前後二陰排解出去。但發汗失之於散,過於發汗則傷陽傷氣。利尿瀉下失之於瀉, 過於利下則傷陰傷血。張仲景先生在金匱要略裡揭示「病痰飲以溫藥和之」,開啟溫陽化飲,和中滌飲,疏肝理脾解鬱飲等臨床治則,提供「去濕、排毒」的另類思考模式,訴諸臨床,當病人說「感覺比較有精神」、「感覺身體變輕了,酸重感減少了」、「比較好睡」、「脹氣改善很多」、「以前瘦不下來,現在少了2、3公斤」等,宏觀全面通體的改善,這樣才是療效的底蘊。

 

病歷一:女31歲、身形龐大、月經3個月沒來就診。

 

「女31歲,身形龐大、透露出倦怠疲勞、全身酸重、偏頭痛、易嘔吐 、目眶酸痛、目癢、耳癢、耳鳴、過敏性鼻炎、胃脹氣、排氣多、經常尿道炎、尿量不多、喜吃冰涼、湯湯水水、納可、大便軟、怕熱很怕冷、睡眠障礙。」

 

病歷二:女72歲、腹部大大的、睡眠障礙就診。

 

「腹部大大的、排氣多、目乾澀、手抖、胸悶、胃脹氣、時欲嘔、大便易軟爛或腹瀉。」

 

病歷三:女36歲、右肩背作痛在轉頭時、心悸、一直胖起來就診。

 

「咽癢即咳、呃逆、欲嘔、腹脹氣、排氣多、胸悶、心悸、冬天四肢冰冷、時暈眩、納可、大便2天1次。」

 

病歷四:女31歲,白白胖胖肥軟身形、習慣性便秘就診。

 

「白白肥軟的身形、大便粒、燥、硬、口破、多夢、口乾舌燥、耳鳴、經行腰酸如折、過敏性鼻炎、咽癢即咳、胃部痞滿、呃逆、胸悶、腹脹氣、全身酸重、四肢冰冷。」

 

病歷五:男42歲、梨狀中廣身形、過敏性鼻炎就診。

 

「鼻塞噴嚏流鼻水、鼻中癢、目癢、咽癢、耳鳴、咽乾、頭重、痛、項肩背凝痛、胸悶、心下痞滿、胃食道逆流、腹脹氣、腹瀉1天3次、排氣多、下肢麻、全身酸重、每天灌3000CC以上的水、很怕冷。」

 

以上5位病人,不同的病就診,而真正中醫的診治,絕對不是分段式的、局部性的挑出部分症狀先做處置,雖然這樣的用藥,也可以達到部分的改善,但非傳統經方醫學的初衷。經過審證論因的歸納,他們的致病因素都是「水濕痰飲」,「病痰飲以溫藥和之」,透過經方用藥「溫陽去飲」,看見達標、精準、全效的醫療。所以不同病名,相同病因,用藥就一樣。

 

陳立夫先生說: 「救人的方法越多越好」。濕與毒在過去的理念裡,袪濕、利濕、燥濕、發汗、利尿、排便等,認為是不錯的處置,促進新陳代謝,病人們也都有局部的受益,但總是覺得少了一點兒,少在那兒也說不上來。直到接觸經方醫學,才恍然大悟,原來真正的中醫,中醫的根,傳統中醫心心念念的是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「審證論因,治療的是因,非症狀」,上述的病人,都因不同的病證就診,但審其證,評估綜合歸納,其背後的致病因素一致,所以用藥也都一致,這就是經方醫學大道至簡的精粹。常在診間感念著幾千年前中醫老祖宗的智慧,在那民智未開的年代,卻能發光發熱將如此珍貴經方醫學的辨證論治,不畏坎坷的傳承下來,也在濕毒的領域裡提供,溫陽化飲,和中滌飲、疏肝理脾解鬱飲的治則,看見中醫的博大精深,看見宏觀全面通體的改善,看見燦笑在病人的臉上,看見病人輕快的腳步,中醫人都應該走入門,徜徉道上,追尋頂點,並駐足深化中醫的根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