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病人一席話 中醫經方的底蘊

瀏覽人數:665

 老病人一席話  中醫經方的底蘊

103年,在研討課程裡,視野看向中醫的經方醫學,起初質疑和不知何處著手。臨床時,偶而不經意不純熟的套用仲景方,卻驚奇的發現確證的超好療效,如同書上所述「一劑知,二劑已」,和以往大相逕庭。驀然回首經方醫學,伊人就在燈火闌珊處,像鑰匙開啟了經方醫學的大門。漸漸地一頭栽進經方醫學的領域,和過去32年來認知的中醫,和臨床習慣的診斷思考完全不同。曾經無數次在診間裡,2種不同診斷思考錯亂糾結,一個行醫32年的醫師,變成不會開藥的醫師,問診時一問再問,不會統合總結歸納,那種「書到用時方恨少」的遺憾,甚至門診人次越看越少,一再挫折的傷心往事,藥局的藥品也因為用藥不同,全部重新採購。精神上金錢上的損失,心中常常吶喊,何時才能靈活運用,何時才能和大師級的經方中醫,思考同步。也因為經方中醫多元,每一派別不同,思考模式不同,所以讓自己陷入學問浩瀚的大海裡,載浮載沉。而103年時,我已屆57歲,雖說是活到老學到老,面對東漢時代,河南醫聖張仲景先生久遠2、3千年前的年代,「傷寒論」「金匱要略」更是國考用書,但考試和臨床本就兩回事,古文義的艱澀,還要臨床時能深化活用,真是「為伊消得人憔悴」,常有時不我予的想放棄。也曾蒙蔽在「古方不宜今用」「大陸氣候不同於台灣」,尋思著對病人的助益不大,找藉口不想再煎熬苦讀。慶幸一路走來,鞭策激盪的力量源於病人的反饋,只要確證,一定是通體全面宏觀的改善,令人振奮。電腦裡累積的顯效病歷越來越多,只要在看診閒餘、假日,常有焚膏油以繼晷的堅持,就是讀懂、讀熟、讀到融會貫通、讀到會用。當找不到正確答案,甚至google都無法解答的文義時,秉持「讀書千遍其義自現」,不畏懼年華老去,不被身體的不適擊倒,中醫一路在半百之後,體內有著經方魂,是真正傳統中醫人。

 

午後迎來2位老病人母女檔,好久不見。母最後一次就診在103年7月當時64歲,9年前她的主訴:「眠差、胸悶、暈眩、頭痛、胃脹、時而燥熱、咽滯痰吐咯不出、舌苔厚膩、心悸甚、口乾舌燥、口苦、納可、大便可」

處方:「葛根芩連湯+甘麥大棗湯+酸棗仁湯+烏貝散+茯神+夜交藤」。

 

如今73歲,主訴:「頭痛、頭暈、目淚、目模糊、口乾舌燥、胃脹、噫酸、大便易瀉、易抽筋、很怕冷、平日喜蔬果、牛奶、熱湯」。

經方處方「四逆湯、小青龍湯、苓桂朮甘湯、苓甘薑味辛夏仁湯等化裁」。

 

女兒110年9月就診,47歲,當下主訴:「燥熱、多汗、頭痛怕風、咽滯痰吐咯不出、口乾舌燥、心下痞滿、胃食道逆流、納可、大便時秘」

處方「白虎湯+桂枝湯+茯苓+白朮+大黃」。

 

如今49歲,主訴:「更年期燥熱、暴汗、頭痛怕風、目乾澀、咽滯痰吐咯不出、口乾舌燥、口苦、納呆、咽痛、胃脹、胃食道逆流、大便時秘、解小顆粒、平日湯湯水水、白開水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飲料」。

經方處方:「當歸芍藥散、苓桂朮甘湯、小青龍湯、四逆湯化裁」

 

母女的準時回診,眉飛色舞的敘述身體通體全面的改善,是過往沒有的體驗,再一次驗證經方醫學的「審證論因」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的正確診斷思考。母女2人給我的反饋是,「衣帶漸寬終不悔」。如今年復一年,在經方領域悠遊第9個年頭,從寸步難行到步履輕快,從知易行難到知難行易,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,期許自己在經方道上,走好、走穩、走到最好、只有更好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