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的魔鬼藏在細節裡 中醫經方來解說

瀏覽人數:1183

 疾病的魔鬼藏在細節裡  中醫經方來解說

新冠肺炎後的論治誤區,病人咳嗽咳不停,日夜都咳,尤其夜咳嚴重,只要是夜咳,臨床醫師就應該深思。病人敘述症狀:乾咳、咳很緊、咽乾、緊、胸口很悶、痰咳不出來、口乾舌燥。如果止步在清燥救肺湯、麥門冬湯、或麻杏甘石湯、辛夷清肺湯、止嗽散上,就淪為病人自行判斷,做為專業醫師診斷的依據,也讓病人輾轉在暴咳裡,無法停止的咳嗽,不知所措。通常久咳的病人,詳細問診下,會有一系列腸胃症狀:呃逆、噫氣、噫酸、胃脹氣、嘈雜、腹脹氣、排氣多、大便軟硬都有等,開咳嗽藥時,不能只在乾咳、熱咳、寒咳上游移,思維要開濶細膩,看透底板,參透隱曲「乾咳也可以是飲咳」,飲咳才是咳嗽好不了的魔鬼因素,不是病人說沒有痰,咳得很乾,醫師的診斷就是乾咳,讓病人牽著鼻子走,出手就錯,而是需要審證論因,揪出背後的致病因素。

 

眼睛乾澀,在眼科的處置點人工淚液、眼藥水,依賴它們,點的次數越來越多,擺明越點越乾,所以治療應該重新思考。一般群眾吃葉黃素,如同吃骨補骨、吃腦補腦、真的能吸收嗎?免疫風濕科的乾燥症,眼睛乾澀到龜裂出血,即使服用生物製劑,堪稱頂尖藥品,依然束手無策。

 

對應的治療都稱為症狀治療,經方醫學的處置,找出眼睛乾澀的背後因素,別人不會眼睛乾澀,你卻一直都會,一定有身體上的成因,透過「審證論因」的統合歸納確定病因,針對病因處置,而非處置乾澀的滋陰潤燥。臨床實戰裡統合歸納後的病因為「水盛血虛」,它的邏輯是頭面上的症狀,身體一定要有好的循環才能運行抵達,如果五臟六腑充滿著水濕痰飲,1、阻礙循環無法運行推動,2、過多的水飲稀釋血液,成了水盛血虛,不夠營養的血就無法滋潤眼睛,形成乾燥。而陰血無法自生,必需有陽氣的溫煦濡潤,才能完成。所以眼睛乾澀的治則「溫陽去飲」不做二想。推而廣之,皮膚乾燥、頭髮乾枯、指甲竪紋等,絕非一般理解為多喝水就可以滋潤,反而是多喝水造成水飲積聚,影響血液循環,讓乾枯衍為枯槁,錯誤的判斷誤人誤事,診斷的思維怎能不想得深、看得遠呢!

 

口渴、口乾舌燥,隱藏著辨證論治的誤區,也是普羅大眾不會細想所在。實際上,渴、乾燥就是多喝水,針對健康體質是正確的,如果你是越喝越渴,甚至乾到沒有唾液、乾到口很苦、乾到嘴巴粘住,此時醫療就必需審慎評估,豈是多喝水就能解決。臨床上病人常不自覺的引導醫師陷入錯誤,按照病人的判斷做為診斷的依據。比如1、「無法吃補,吃燥熱食物,一吃口乾舌燥,是燥熱體質」,2、「冷熱不和,冷的熱的都不行,只能溫補」。此時病人會有一系列症狀:頭痛暈、目淚、乾澀、耳鳴、癢、過敏性鼻炎、納呆、咽乾癢卡卡的、胸悶、心悸、胃脹氣、腹脹氣、呃逆、排氣多、下肢緊脹、四肢易麻、大便溏少等。僅在口渴、口乾舌燥上著墨,採用清熱解毒,滋陰潤燥,棄身上多症於不顧,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淪落為「下工」,下工治末病,就是症狀治療,沒有思考的醫學,吃藥比不吃藥更糟糕。中醫經方醫學認為上述是循環不佳,「飲郁化熱」的結果。飲郁是內真寒,化熱是外假熱,口渴、口乾舌燥為假熱,是假的、騙人的,無需處置,要處理的是真寒飲,「溫陽去飲」為首選,萬法一宗,和上述眼睛乾澀,乾咳病因一致。只要病因一致「異病同治」,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