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方說:「中醫不是慢郎中」

瀏覽人數:926

 經方說:「中醫不是慢郎中」

病人1:「我先到西醫快速地把症狀壓下來,再到中醫調一調」。病人2:「中醫調理身體本來就要慢慢來,才能見到效果」。意謂著普羅大眾對中醫的認知是在調理且得慢慢來,順理成章的變成慢郎中,也可以理解成中醫沈重的歷史包袱。中醫臨床醫師只要聽到上述的說詞,一定心中嘀咕、 臉色陰霾、腦袋重整再開口說話,免得出口成災。先前沒有西醫時,中醫早早擔負著醫療重責,救死扶傷,曾幾何時風雲變色。隨著時代的洪流,歷史、人文、地理、陽光、空氣、飲食、水飲等多方面的變遷,中醫如若不是慢郎中,其特色在那兒,什麼樣的病人需舉步到中醫的領域來?

 

瀏覽雲端藥歷,常看見病人逛醫院、診所,在各種科學的檢查後結果為「正常」,但病人仍然諸多不適,不知何處去,何處尋求「明白醫」。曾有一位病人在診間無奈的問:「5年多來,我找的都是博士級、主任級的醫師,但我的黃濃綠痰,很難咳出,痰液發臭,各種檢查卻沒事,妳可能看好嗎?」,可以理解她歷盡滄桑後不假思索直接了當的詢問,她也太難了,失控了。雲端藥歷裡一派清熱解毒消炎的處置,竟沒人轉個彎兒,我的回應是「臭皮匠也許勝過諸葛亮」。

 

結論是當科學的檢查為正常時,也一直服藥,你的症狀依然反覆,且越來越嚴重,此時你的唯一選擇就是中醫。但找的是「明白的中醫」「傳統中醫學,經方,審證論因、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非症狀治療,也非病名治療,更非西醫式的中醫。審證論因,證是很多症狀,找出形成症狀的背後因素,治因非治症狀。評估生病的整個個體,治療的是生病的整個人,而非治療人的病名,病名一點兒都不重要。

 

治病就是祛邪,祛除病邪恢復健康,身體某部分病了,若僅專注於此處病灶,所謂的症狀治療,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。但此處治好了,如果病情落入反覆,而且很快地再度發作,即是沒有顧及病灶後的身體因素。診間不乏病人到處應診,吃了很多藥,病情沒變好,過多的藥物變成身體的負擔,邪反而傷正,正氣越虛,邪氣越盛,整個人煩躁不安,此時唯一選擇「中醫經方」。

 

有的病人原本很虛弱,不堪藥物,所以先強健身體,提高抗病能力,也就是溫法、補法達到治病的目的,就是扶正。這樣的治病療程就會拉長,不只要顧及先前服藥對身體的傷害,還要治療現階段的體虛,就落入中醫慢慢來的框框,慢慢來有著各種因素的無奈,很難說清楚講明白,臨床醫師秉持「祛邪不致傷正,扶正不致留邪」。

 

「一劑知,二劑已」、「覆杯而臥」、「一服愈,不必盡劑」,是傳統經方流傳下來療效的經典,讓人津津樂道,回味無窮。每天診所總有1、2位病人,服用1、2包藥後,病症就整個輕鬆起來,臨床醫師最樂意的是,病人疾病的發展能迅速確實改善,不但是對醫者的肯定,也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,更是醫病之間的一段佳話,經方無愧大聲說:「中醫不是慢郎中」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