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暑知多少 中醫經方說:〔不堪回首 誤解中〕
瀏覽人數:498
中暑知多少 中醫經方說:〔不堪回首 誤解中〕
炎炎夏日,中暑掛在嘴邊兒,此刻重新梳理一番,比較認知上的差異,你在誤解中,還是對了!
1、中暑〔又稱陽暑〕,即在很悶或很熱的環境下,大量流汗,無法補充足夠的水分、電解質,所造成的熱傷害、熱衰竭,熱暈眩、熱痙攣,形成橫紋肌溶解症。體溫很高也可能造成多重器官衰竭,永久的遺憾,不可不慎。
2、傷暑〔又稱陰暑、冷中暑〕,在户外很熱,流著汗,進入較涼的室內,喝些水,甚至灌冷飲,開電扇,或開冷氣等降溫動作,暑熱因此束進體內,若是正常健康的體質,可以推熱而出。但如果是冷身體質,身體沒有足夠熱能,束進體內的熱,就鬱在體內,翕翕發熱,形成〔熱盛神昏〕,非常難受,一般以傷暑、陰暑、冷中暑居多。
3、貪涼飲冷:奧熱酷暑,長時間離不開冷氣,運動或外出後暴熱回歸,立馬打開冷氣,熱邪束縛體內,無法散出。或大量冰水冷飲倒入體內,一時透心涼,支出的成本是體內越冷,體熱越散不出去,也循環不回體內,就是傷暑、陰暑、冷中暑。
怎樣的人容易傷暑,在過去的行醫生涯裡,未將〔怎樣流汗〕納入診斷的思考裡。學習經方後,發現每個人有獨特的體質,有不同的流汗方式,各種流汗和各種體質,和身體的發展和健康,息息相關,中暑、傷暑也不例外。
流汗,千萬情,真的是〔千山萬水〕:不易汗、黏黏的汗、頭汗、鼻頭汗、胸汗、背汗、手汗、腳汗(屬於不易汗的範圍)。動了暴汗、隨時暴汗、盜汗(暑於很多汗的範圍)。臨床上屬於不易汗體質的人,最最容易〔傷暑〕
傷暑的人容易患的症狀如下:
1、頭痛:臨床上,因為暑熱鬱悶體內,熱盛神昏,頭痛欲裂,身重如山,有人吃止痛藥因應,越吃越多顆,發病的距離越來越短。因其不易汗體冷,無法循環上達頭部,也無法散熱出去。
2、欲嘔、嘔吐、甚至腹痛、腹瀉:其實是束進體內的熱,激動裡飲,產生的病理作用,造成腸胃系統的病變。此時診斷的思考,絕非眼見的症狀,而是處理病因(激動的裡飲),〔溫陽去飲〕,理中湯,才是首選,而非清熱解毒。
3、倦怠疲勞,全身酸重:暑熱進入體內,激動裡飲,導至(陰盛陽虛)寒飲充斥疲累酸重。
上述1、2、3,可以用刮痧板、瓷器的條根兒、小碗兒、消毒過的50元硬幣、甚至徒手握拳第二指節端。首先頭部刮透,脊椎兩側刮痧,利用皮膚上的破口,協助散熱,此時除了刮痧滑罐之外,少許水分的濃濃薑茶,可以順暢裡飲,消除腸胃症狀及疲勞酸重。是乾薑不是薑黃,雖同屬薑科,作用大不同,乾薑有溫中散寒,回陽通脈之效。傳統醫學,劍及履及,立馬舒適通透 。
曾有一位木工師傅,門診時說:〔喝冰水不能解渴,喝溫熱的水才能〕,說出體質的奧妙。很多人(口乾舌燥〕,其實不是上火,也不是燥熱,是體冷無法運送津液上達嘴裡,喝冰水體更冷,喝溫熱的水促進循環,自然解渴。中暑、傷暑如何處置,攸關體質,也應該充分認知,才能渡過酷暑的煎熬。所以重申養生之道,在於〔精準正確地認清體質〕,平安地過每一天,也才會有健康的體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