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:〔不一樣的體質,有學問的喝水〕

瀏覽人數:505

 中醫經方:〔不一樣的體質,有學問的喝水〕

 

 

熙來攘往的診間,不同或熟悉的臉孔,不同的體質,不同的病症,人們都認同體質的個體性,適合個別的食物、獨特的生活習慣,但卻有個共同的認知:〔沒事多喝水〕。當身體有了病症,想的都是水太少,不曾回頭想想水太多,而實際上,不一樣的體質所需的,絕對是不一樣的水量,更不是多多益善。

 

 

隨著醫學的進展,科學儀器能檢查出器質上的病變時,當然是去除病灶為首要。但如果病因為(水、濕、痰、飲),就是儀器無法檢出的盲點,不少人就在盲點裡不知所措。

 

 

1、水(積水):

當身體積水成(水盛血虛),由於體內過多的水飲稀釋血液,不營養的血液無法滋潤,形成乾燥,是身體常見的病症:眼睛乾、鼻中乾、口乾舌燥、嘴唇乾燥脫皮起屑、皮膚乾燥等。針對乾燥一般對應的策略都是多喝水,一直一直喝,不見改善,還越來越乾,想的是水太少了,卻不曾回頭想想水太多。如果乾燥症多喝水就能改善,怎麼能名為重大傷病。臨床上太多太多乾燥,對應多喝水,卻越喝越乾,越喝越渴,怎麼沒有回頭看?

 

 

2、濕(霧者為濕):

水會郁積在人體上中下三焦,透過不易汗、盜汗、黏汗、胸汗、背汗、手汗、腳汗的體質,也會積在皮下肌肉,慢慢地累積醞釀,水濕在皮下油化、熱化、餿化,表現在皮膚多症,皮膚癢、泛紅、皮膚乾燥、過敏、青春痘、尋麻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毛囊炎、乾癬~~等。要處置的不是眼見的皮膚症狀,而是處理郁悶皮下肌肉的水飲,水去,才會有水噹噹的膚質,同時水的郁積成濕時,也會令人倦怠疲勞。

 

 

3、痰飲(積水成飲、飲凝成痰):

當水濕凝結成痰飲,就像結凍似的,在人體上中下三焦擴大蔓延。所謂<臟寒生滿病>,上焦形成胸悶、胸痛,中焦形成腸胃脹氣、脹痛,下焦形成腹脹、腹痛、腹瀉、便秘等。此時非疏肝理氣,也非清熱解毒、更非清上瀉下。而是經方醫學所述(病痰飲以溫藥和之),才是正確診斷,精準醫療。

 

 

4、久痰變成瘀:(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)

臨床上常見痛經的病人,最終臣服在止痛藥之下,痛實在太難忍了,而止痛藥的止痛,讓人麻痺,讓人沈淪,(不痛就好),簡單的訴求,不計後果。更有周身酸重痛的病人,找養生館、按摩、健身房、復健、國術館等,確實也能得到立馬的緩解,但也立馬反覆。其實久痰成瘀,形成(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)。不論痛經、或者全身性的酸重痛,其背後的因素是久痰,致病的因素為水濕痰飲,非處理痛經、酸重痛,也非活血化瘀,是病痰飲以溫藥和之,該處理的是病因,或稱核心病機。

 

 

5、三高、肥胖:

水濕痰飲,可以和身體內的血液、食物、體液結合,形成油化、熱化、餿化,有多膏膏的水,就有多膏膏的血,就有多膏膏的油,日積月累在身體理,形成 三高。越來越油,越來越肥,肚子越來越大,身形越來越大隻,落入三高和肥胖。

 

 

如何有學問的喝水:

1、要正確認清自己的體質,怎樣流汗是關鍵。不必爭辯臨床醫師的「多喝水」,「少喝水」。也不必強調「流很多汗」,「尿尿很多」,別侷限在專家說2000CC、 體重×30、沒事多喝水。

 

2、人都需要喝水,喝水的原則:a、少量常喝。b、口渴才喝。c、白天喝水多一點兒,傍晚到睡覺前少喝點兒。

 

3、檢視你的水,廣義的水包括:「白開水、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果汁、手搖飲、冰、酒、菜湯、水果、蔬菜。」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