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:〔是發炎?是燥熱?還是飲郁化熱?〕一念之間
瀏覽人數:604
中醫經方:〔是發炎?是燥熱?還是飲郁化熱?〕一念之間
發炎的觀念充斥在醫療診斷裡,此時消炎止痛、清熱解毒成了理所當然。如果是健康的體質,沒有其他病證,也不失為正確診斷。所謂(正治之法),以寒治熱,以熱治寒,沒有爭議。
但如果病灶反覆,全身是證,要思考的是(審證論因),治(病的人,而非人的病)。統合歸納出致病因素(治因),絕非治病(治人),就是中醫經方醫學的全面通體宏觀。
舉例如下:
1、舌下破,反覆不癒,甚至鼓出腫瘤,一再消炎抗生素,一再清熱解毒,清心降火湯、甘露飲等,但每下愈況,甚至很痛地切片檢查,病人活在罹癌的陰霾下。這樣的病人,必有其體質因素,統合評估其體質因素,確認體質。所以不是眼見的舌頭破、鼓起的腫塊,而是要找出為何反覆之因,認清屬於那種體質(治因、治人),則立竿見影找到療效。
2、臨床上口乾舌燥的人極多,大夥兒想的是燥熱、上火的體質。大量喝水,吃退火的食物,卻越喝越渴。但仍一直喝一直喝,喝到:〔頭暈痛重、脖子很緊酸痛、腰酸背痛、目乾澀、耳鳴、鼻塞流鼻水、口渴口苦、咽卡卡、胸悶、胃脹痛、腹脹痛、大便軟爛、便秘、睡眠障礙、倦怠疲勞、下肢腫脹、手心足心煩熱、濕疹、尋麻疹、汗皰疹、毛囊炎〕。大多數人想的是水飲不夠多,所以未能緩解,從未想過水飲過多,尤其是冰涼的飲品,造成郁積全身是證。臨床上口乾舌燥的病人,常是(內真寒外假熱),即軀體內為真寒,循環不佳,無法送達高處的嘴巴。所以不是眼見口乾舌燥的假象,而是要處理軀體內的真寒。
皮膚發癢:1、工作燠熱或流汗或不流汗,皮膚奇癢,抓到破皮。2、洗熱水澡後,皮膚搔癢難耐。3、吹冷氣覆被溫暖後,皮膚癢得難受。4、曬太陽悶熱皮膚發紅發癢。如此狀況發生,一般的理解是肝不好,解毒功能不佳。或認為體內毒素很多無法排出,需要多喝水來促進新陳代謝,喝進去排出來。或認為是燥熱體質,熱毒太盛,清熱解毒是唯一念想。
但訴諸臨床實證,不易汗、黏汗、暴汗、盜汗的人最容易有皮膚狀況,除了皮膚癢之外,青春痘、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、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毛囊炎、皮膚乾燥等皆是。所以不是眼見的皮膚狀況,而是要處理造成皮膚狀況的原因,必需治因、必需治人。
在經方的領域裡,如果膽囊炎用少陽柴胡劑,腸胃脹氣用吳茱萸、厚朴,黃痰肺積水用麻杏甘石湯等,先確認病名,依病名用藥,稱之為套方套藥,西醫式的中醫。十年磨一劍之後,我的思考沒有病名,在治病的領域裡,我尋思的是(致病因素),(生病的整個人),成功的醫療必需是〔治因〕、〔治人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