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當病人沒有回頭時」 中醫經方的省思
瀏覽人數:633
「當病人沒有回頭時」中醫經方的省思
醫者父母心,非口號,非表面客套應對,而是真誠真心實意,像對待自己,或親人,視病猶親。但往往心中牽掛的病人,沒有回頭再度就診,從此可能錯失療效,或者到處逛診所、醫院,陷身體於更不堪。造成醫病分離的因素百百種,值得探討。
她52歲,很長的服藥史,其症:「不易汗、動少汗、頭脹、很怕冷、倦怠疲勞、四肢易麻、排氣多、胸悶、胃脹、腹脹、納呆、心悸、二尖瓣脫垂、口乾舌燥、鼻塞、目淚、眠差、大便長期服瀉梅」。長期以來,身體反覆,過著不舒服的日子。
在四逆湯,理中湯、苓甘薑味辛夏仁湯的「溫陽去飲」5日,立馬明顯改善,尤其腸胃,吃得香睡得好。她是「素有寒飲」的體質,最最適合經方處置,守方7日。第三次回診,她的說法,又轉回原狀,並且提問為何續服無法維持療效?
我的答覆是:「第一次服藥(溫陽化飲),身體溫暖了,當然舒適」。
第二次續服藥,身體漸熱,(激動裡飲),但身體的熱能依然不足,無法代謝裡飲,所以又恢復原來症狀,且身體外表悶熱得很。她的體質歸納評估為「內真寒外假熱」、「陰盛格陽」。因為裡寒,身體的熱一直溢流到體表,無法循環回體內,所以越來越熱,越來越熱,熱到無法承受。
她長期服瀉梅,腸道功能早已疲乏,第三次用藥,除了加重四逆湯,理中湯的劑量,加入調胃承氣湯,取溫下之意。
第四次回診,能順利排便,因為身體很燥熱,燥熱到昏昏沉沉,汗又無法排出,很難受,所以停藥未服,建議刮痧處置,協同散熱。加重祛寒飲力道,苓甘薑味辛夏仁湯加入四逆湯,理中湯、調胃承氣湯中,並建議1次服藥0.5包,改1天服6次。」。
目前尚未見到她出現診所,或者又跑到別的診所了。醫病的分離,傷感的不是看診人次,而是她換診所的速度,就是她身體反覆的主因,以身試藥的結果是讓身體更複雜,更多的抗藥性。
這樣的病歷的省思是:
1、歸納診斷時,要讓病人確切地了解自己的體質。
2、服藥後可能造成的諸多不適,盡早提出打預防針。
3、病人每日生活起居飲食,確切掌握。有時藥物無法達標起效,是病人自認為健康地過生活,其實很多踩雷的地方。
4、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,不悔十年磨一劍的經方醫學,因為我已盡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