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燒 中醫經方的篤定
瀏覽人數:684
發燒 中醫經方的篤定
住在彰化的爸爸電話諮詢:「小朋友發燒了,一個約38度,一個約39度,一定要看西醫,還是可以看中醫?」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發燒時,考量的是迅速退燒,幾乎都看西醫,能堅持在中醫看診的,通常是服西藥後,反覆燒燒退退,或者痊癒後,很快又生病,此時尋思著中醫是另一種選擇。
小朋友,男4歲,「發燒38.5度、咳嗽密集、甚至咳喘起來、夜咳甚、鼻塞甚影響睡眠、目癢、眼屎、噴嚏、呼吸不暢、納呆、呃逆、排氣、腹痛、大便始硬後軟、2-3天一次、很怕冷、14公斤、105公分」媽咪說他超愛中藥,我向他豎起大拇指,難受的他,勉強一點兒笑意,惹人心疼。
從他的症狀梳理出,胎兒素的小朋友,平日不易汗的體質,飲食中蔬菜水果即是寒飲,明顯看出飲郁三焦,而眼屎、大便始硬,還有38.5的體溫,其實是飲郁化熱的必然,此時非麻杏甘石湯、定喘湯、辛夷清肺湯、銀翹散等清熱解毒藥物所能應對,而是需知其源,審證論病因,針對「源頭」「病因」處置,在溫陽去飲、袪寒去飲、溫中健脾滌飲、溫陽宣肺化飲,2天後的病歷追蹤,不但熱除咳止,能吃能便能睡,蹦蹦跳跳。
小姊姊5歲,「發燒39,咽痛、沒其他明顯症狀,平日體溫高、蚊子喜叮咬、僅手汗、腳汗、其餘不易汗、易發燒、呃逆、納可、大便可、胎兒素、16公斤、115公分」。遺傳是天命無法違抗的,茹素的父母,小娃兒必是寒飲的體質,不過顯然姊姊的體質較優,看得見的是皮下飲郁化熱,體溫高、手汗、腳汗、還有飲郁化熱的發燒39度、咽痛,和小弟弟治則雷同,溫陽去飲,袪寒去飲、溫中健脾滌飲,用藥小有差異。
兩位小朋友因為不易汗,發燒,熱無法從體內散出,除了內服藥,加上刮痧的處置,刮出出血點,協助熱邪散出。4、5 歲的小小娃兒,頭部頂在媽咪身上,不哭不鬧,小小身軀緊繃著,媽咪與我,用最溫柔憐惜的聲音,傳達我們的不捨,並鼓勵他們勇於承擔,臨床上不易汗的體質是不容易刮出痧的,刮起來是痛的。其實爸媽願意來中醫就診,基於過去孩子服西藥時症狀反覆,發作的間隔越來越短,心中明白體質的原故,有時是不適合西醫的退燒處理,電話回訪,小娃兒都在隔一天後,恢復活潑好動,也有「一劑知,二劑已」的切證。
前時4/9一位4歲小女孩兒,感冒猛咳就心悸140~170下,過去都是住院,5天才能出院,服抗生素,通常在第2~3天控制下來,全家手忙腳亂雞飛狗跳,而且再發生的間隔越來越短,甚至1週後再患,全家愁雲慘霧。這次6/14再度猛咳,發燒39.5度,病奄奄失去活動力,小小身軀掛在媽咪身上,頭部埋下,要撐起來都很費勁兒。爸媽聯袂進來,透露焦急和不安,不過爸爸說:「蠻好的,間隔2個多月才生病」,當然歸功於年輕父母盡心盡力的照護,並且堅持續服中藥改善體質,可憐天下父母心,嚇到不敢再添老二。
她是典型「水濕痰飲」的體質,也是源自於母體,遺傳基因的不可抗,一代傳一代。各種檢查,並無器質上的原因,恰是水積在心成心悸,水積在肺成喘咳,只是她的心悸太嚇人,140~170下大人都很難承受,何況4歲僅12.5公斤的單薄小身體。她也是不易汗的體質,不易汗源於身體充斥水濕痰飲,冰涼無陽可以作汗外出,助其散熱刮痧處置,雖然好話說盡,刮痧板第一下就哭了出來,扭來扭去的小身體,很難下手,3個大人渾身解數陪伴著,隔日電訪,已經上學去了。不過這樣的病人也是臨床醫師莫大的壓力,深怕寶貝若有任何閃失,將是很難釐清的痛。所以只要她來就診,隨時保持聯繫,還好年輕父母程度不差,也夠成熟,足以照護恐怖心跳的小小娃兒。傳統中醫經方起到一定的效果,期盼盡快改善她的體質,走出恐怖心跳的陰霾,由於水濕痰飲積聚,建議乾薑粉融入生活起居當中。
乾薑粉的吃法:
1、拌進飯中,滴幾滴麻油,好吃的醬油。
2、拌進蔬菜裡,也可少許麻油。
3、加入湯中,也可滴入麻油佐味。
4、加入沖泡的熱牛奶、咖啡、茶、豆漿。
病人口中薑+牛奶,名為「薑汁撞奶」感覺暖心。痰飲證病人,平日應注意湯湯水水的酌量攝取,並建議乾薑粉融入生活起居之中,達到溫陽效果,取到啟動身體循環的作用,不讓水濕痰飲郁積在體內而百病叢生。上述3個病歷,見病知源,展現中醫經方的篤定,也驗證傳統中醫的博大精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