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說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

瀏覽人數:2645

 中醫經方說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

根深蒂固的喝水模式,很難撼動,每天白開水1500~2000CC,其餘的水飲不計,而生活中湯湯水水為大宗,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飲料、冰品、酒、熱湯、蔬果,實實在在都進到肚子裡,又怎能不算數?這麼龐大的飲,對健康的影響,絕對需要關注。可是當你說不一樣的水,就與主流認知對立,被認為是邪門歪道、妖言惑眾、危言聳聽不可理喻,但從民眾的就診狀況,還是得說。

 

陽光、食物、空氣、水是生命四大元素,前3者各有好壞不必贅述,唯獨對於水飲的認知就是多多益善,水喝進去排出來,促進新陳代謝毫無阻礙。但臨床上多的是病人喝進去排不出來,卻直到按壓陷下去水腫了,才願意承認水郁積在身體裡。

 

生病了,表現在身上的症狀多元,回想病因無外乎,遺傳體質、睡眠、壓力、休息不夠、食物等,壓根兒不會聯想到水飲,所以不易查覺。

 

35歲青壯年:「倦怠疲勞、口乾舌燥、容易長痘、睡眠障礙、頭暈脹、脖子緊、胸悶、胃脹、腹脹、下肢脹、濕耳、排氣多、納可、大便可、不易汗、活動後正常流汗、喝白開水3000-5000CC、豆漿、咖啡、蔬果」。

 

他的身上,可以有很多診斷思維,如平胃散(燥濕健脾,行氣和胃)、四逆散(疏肝理脾,祛熱解鬱)、加味逍遙散(疏肝解鬱,清熱養血)、羌活勝濕湯(祛風勝濕)、涼膈散(涼膈清熱,瀉火通便),端看從那一個症狀切入,也會有1症1方,上述藥方加總一塊兒,複方作為單味使用,包山包海認為不會遺漏任何症狀。

 

正值青壯年,隨時補充水、蔬果,認為蠻好的生活習慣,他卻從頭病到腳,面色黯沈,疲累不堪,不知道問題所在,血液檢查也正常。他的視野從未瞄向「不易汗,動了汗也不多」。這樣的體質「素有寒飲」,先天體質水飲多,後天又大量補進,日積月累,慢慢地身體症狀蜂起,驗證不一樣的體質,所需要的水量絕對不同。

 

經方的思維,體質素有寒飲,評估為「內真寒外假熱」,病痰飲以溫藥和之,假熱只是假象,如口乾舌燥、容易長痘等無需處置,四逆湯、苓桂朮甘湯、理中湯、小青龍湯等加減化裁,並交代水飲減半,與上述方劑大相逕庭,但療效才是硬道理。

 

女46歲:「下眼瞼跳動半月餘、睡眠時也動著、各科就診病名為自律神經失調、下巴痘、睡眠障礙、頭熱、目乾、不易汗、動了少汗、納可、大便可、吃得很素、喝白開水、豆漿、咖啡、湯、蔬果」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,吃著肌肉鬆弛劑,抗焦慮藥,抽動依然抽動,顯然自律神經失調,只是病名,不是病因。如果中醫的開藥,著墨在「抑肝散」的抑肝鎮痙,或「芍藥甘草湯」的調和氣血、鎮攣止痛,和西醫的自律神經失調,想法一致,從西醫到中醫,換湯不換藥,讓她跳得心煩意亂。

 

傷寒論:「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,身膶動,振振欲擗地,真武湯主之」。一本傷寒論,一則條文,越辨越明。她的不易汗,動了少許汗,46歲青壯年,身體軀幹裡的五臟六腑沒啥症狀,而頭熱,顯示身體高處循環不易上達,水在皮下代謝不出,表現在皮膚上,即下巴痘、下眼瞼膶動,其實她早已過了長痘的年紀。太陽少陰合病,四逆湯、真武湯、小青龍湯、苓桂朮甘湯的思維,治水飲、治痰飲以溫藥和之,並交代湯水減半,不一樣的體質,所需水量不同,與抑肝散、芍藥甘草湯等,完全不同的診斷思考,卻全面縝密宏觀。5天藥回診,下眼瞼的膶動僅剩少許,捎來親姊初診。

 

水濕痰飲有8症:「眩、悸、喘、咳、嘔、滿、腫、痛」,水積在頭成眩,積在心成悸,積在肺成喘咳,積在脾胃成嘔滿,積在四肢成腫,積在關節成痛。水飲若積在皮下肌肉代謝不出,水飲化熱表現在皮膚上,形成濕疹、汗皰疹、青春痘、頭皮屑、頭皮痘、酒糟性皮膚炎、尋麻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、毛囊炎、皮膚乾燥、皮膚癢等。熙來攘往的病人,很多症狀和水飲息息相關,醫者父母心,最樂意看到病人侃侃而談,眉飛色舞的模樣,毫不猶豫的說著病況的改善,在我的潛意識裡「大里大禹仁一」專門治水的中醫診所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