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病的果 中醫經方說因(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、青春痘)
瀏覽人數:3239
皮膚病的果 中醫經方說因 (濕疹、汗皰疹、青春痘、尋麻疹、酒糟鼻……)
濕濕悶熱的天氣,在台灣已成常態,奧熱難耐水飲、冰品不斷,有人揮汗如雨,黏膩的皮膚搔癢越抓越癢,有人翕翕汨汗鬱熱焚身,身上到處抓痕,流汁滲血,黑色素沈澱,苔蘚化脫屑等,甚至夜寐無法控制的撓撓,體無完膚慘不忍睹。
皮膚問題就診皮膚科是一般人的首選常態,皮膚科的藥也確實奏效,立馬壓制立馬舒適,很輔合現代人的需求,類固醇的外用內服,抗生素的療程必需服完,但病情落入反覆,而且每下愈況,越來越嚴重,乾枯、苔蘚化、粗厚、龜裂,讓皮膚落入羞恥的外觀,心情無比沮喪。臨床上發現,長期服用類固醇的病人,再服其他藥品時,療效變成奢侈的事了,無奈地藥石罔效,類固醇越吃越多顆,當反噬身體時,真的是病來如山倒!
有人也會尋求中醫管道,每每皮膚狀況,濕疹、汗皰疹、青春痘、酒糟鼻等,如果以症狀治療清熱解毒,對應消風散、清上防風湯、普濟消毒飲、涼膈散、真人活命飲、麻杏甘石湯等,和西醫想法如出一轍,有是症用是藥,但也沒達到類固醇、抗生素的效果,於是病人遊走在中西藥之間抗病作戰,但永遠沒好過,只能埋怨自己體質太差。
臨床上症狀治療,是沒有思考診斷的醫療,不是醫療的初心,西醫化的中醫,讓中醫的原意蕩然無存,也讓中醫的療效往下走,烙印成中醫就是慢慢來的醫療,實在不堪。回歸中傳統醫療「審證論因」,早在2、3千年前早已發光發熱,療效迅速確實,且能全面通體宏觀,請將眼光瞄準中醫經方醫療。
針對皮膚狀況的經方思維,不是眼見的各種皮膚病名,病名只是名稱,人為賦予的,需尋求的是各種皮膚病的成因,為何別人不得皮膚病,而你卻是狀況不斷,一定有其背後因素,找出因素,治療因素,才是釜底抽薪。
臨床上不流汗、翕翕流汗、大汗淋漓等,都是皮膚病好發的病人,不易流汗意謂著身體冰冷沒有熱能推汗而出,如果平日飲食又湯湯水水不斷,所謂湯水為:「白開水、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冰品、飲料、酒、湯品、蔬菜、水果」的統稱。水飲除了郁積在體內五臟六腑,同時鬱積皮下肌肉組織,因不易汗,「飲郁化熱」呈現在皮膚上,即為痘痘、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、酒糟性皮膚炎等,審證論因,病證的最終因素為飲,非治療各種皮膚病名,而是治療造成病名的因素,治則為「溫陽去飲」而非「清熱解毒」。如此診斷思維相差十萬八千里,臨床無謂爭辯,爭辯無濟於事,療效才是硬道理。
翕翕流汗和不流汗病理一致,治療一致,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。有人的體質是很多汗,所謂「暴汗型」,暴汗應該是將體內廢物,一流淨盡才是,但多想點兒,暴汗體質後面的因素是「素有寒飲」,也就是承自於母體,先天生理水飲是多的,即使暴汗,身體五臟六腑依然郁積大量水飲、皮下肌肉也是,當「飲郁化熱」皮膚依然呈現滿目瘡痍,此時診斷的治則絕對還是「溫陽去飲」,又豈是類固醇、抗生素、對應症狀的中藥所能比擬,
所以不是發炎就清熱解毒,不是酸痛就活血化瘀,或者翻幾頁的書,挑出類似書上所述的方藥用藥,人體千變萬化,怎會按照書上論述生病,直白對應方藥的淺顯醫療,而讓中醫蒙羞的變成「慢郎中」。臨床醫師能「審證論因」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一眼洞穿明察秋毫,用藥之後療效一定是通體全面宏觀,因為熟讀經方,思考經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