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認為養生 中醫經方說「錯了」
瀏覽人數:1020
自認為養生,中醫經方說「錯了」
病人就醫習慣百百種,有1、經人介紹。2、搜尋網上。3、爬文後被文章吸引說服。4、路過。5、被診所外觀吸引。中醫經方的顯著療效在於:1、經年久不癒的病灶。2、服過很多藥,不見改善,還每下愈況。如果你錯過這一回,也許你將落入尋尋覓覓無盡的深淵,何處可求明白醫。
「飲食、空氣、陽光、水」是延續生命的必需品,前3樣皆有好壞禁忌,唯獨水在目前的社會氛圍,專家學者口中就是「沒事多喝水、多喝水沒事」,「每天必需喝1500~2000CC」,體重×30等,幾乎是所有的群眾身體力行。水確實是幫助新陳代謝的不可或缺,但真的是所有人一致,不必考慮個人的體質因素?水是所有液體的統稱,包括:「白開水、牛奶、豆漿、茶葉、咖啡、飲料、冰品、酒、熱湯、蔬菜、水果」。而各種液體除了喝進排出促進代謝外,也會郁積在軀幹內的五臟六腑,和皮下頭面四肢,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,水濕痰飲造成全身性的症狀,而大家對於身體的評估,僅在濕,覺得身體很濕,濕氣很重,其實濕應該是病理的過渡階段,痰飲才是致病的主要因素,所以才有「百病皆有痰作祟」,腫脹、酸重、很緊、很悶,倦怠疲勞等,也是大家口中的身體感覺,所以檢視你的水了嗎,喝水是生活的必需,但絕對不是多多益善,裡面充滿了學問,請你進入學問的殿堂。
女58歲:「壯壯中廣的身型,確診後已月餘、味嗅覺異常、口乾舌燥、納呆、咽中卡卡、大便1日3、4行、抽筋、下肢脹、很怕熱、熱了就流汗、平日喝安迪湯、精力湯、白開水、豆花、熱湯、蔬果」等。電腦顯示,健保卡序為12,看診不多,可能趕時間,沒有耐心聽解釋病情,一再強調,她的體質自己很清楚,今天的就診主要是想能夠恢復味嗅覺就好。她不了解經方的「審證論因」,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審其證:她自認為湯湯水水,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,而我所見「飲郁胸腔,變成黏膩痰飲不能循環,造成咽中卡卡,嗅覺異常。飲郁於胃,也是黏膩痰飲不能循環,造成納呆、味覺異常。飲郁腹腔、腸道,造成大便1日3、4行。水盛血虛,造成抽筋、下肢脹。內真寒外假熱,不能循環的熱,造成怕熱覺得自身很燥熱。她一直強調是燥熱體質,而且自己是最最了解自己的人。我想再多的苦口婆心顯得多餘,當然社會上所謂專業人士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,病人選擇相信自己,也就無可厚非了。她的病情不難,「溫陽去飲」即可,但她自認為安迪湯、精力湯才是健康首選,無法預測她是否回診,或者願意降低水飲的攝取量,個性也決定身體的健康,臨床醫師只能盡人事囉!!
他55歲,壯碩大塊頭男性:「7/15久站後,肛門如同靜脈曲張,鼓鼓突突的,腰髂緊、下肢緊、項強、頭緊、胸悶、腹直筋悶、大便硬軟、排氣排便、口渴、倦怠疲勞、抽筋、平日大量喝白開水2000CC以上、牛奶、茶、熱湯、蔬果未計,一日約3500~4000水飲,甚至更多」。他自主意識很強,言談中很多反駁,先建議他照照脊椎片子,如果排除脊椎的壓迫,我的所見是飲郁上中下三焦,位置頭-項-胸-腹-腰髂-肛門-下肢,從上而下,飲郁不通而滯而緊而痛,水的郁積重著,造成倦怠疲勞,水盛血虛造成抽筋,他的口渴非上火也非燥熱,而是飲郁造成循環不良。病痰飲以溫藥和之,茯苓飲、苓桂朮甘湯、葛根湯、四逆湯恰為適當藥劑。溝通過程,他仍然以主觀意識為主,在他的認知裡,怎能批判水,水是高端健康無虞之物,我的感覺是多說無益,隨緣囉!
40餘年的醫師生涯,103年始進入經方領域,臨床時,當病人執著堅信,唯一信任的「不離」選擇了我,做為臨床醫師的我一定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,精密診斷思考診斷的「不棄」。在這不離不棄的背後,有著很多很多病人確實改善的「臨床驗證」,還有臨床醫師焚膏油以繼晷的不懈,讀懂、讀熟、讀到融會貫通、讀到會用、不斷累積成真理,真理絕對是亙古彌新,療效才是硬道理,隨著電腦裡累積越來越多顯效的病歷,中醫古典經方實在太迷人了,從2、3千年前的東漢時代流傳至今,綿延不絕,身體健康的最佳選擇-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,活人無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