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問:「很怕熱、燥熱、很怕冷、冷身、冷熱不和、盜汗]
瀏覽人數:1323
中醫經方問:「很怕熱、燥熱、很怕冷、冷身、冷熱不和、盜汗,你清楚嗎?」
病人斬釘截鐵地說著自己根深蒂固的認知:「我很怕熱、燥熱體質」。認知,或從長輩、或從媒體書報、或從親朋好友。而積非成是變成家常便飯,因此很難接受不一樣的說法,診間裡,總是不厭其煩的宣導,醫師的職責期盼做點兒什麼,「說對的事,給對的人」,在生活中能健康的過好日子。
像「口乾舌燥」,也認為是燥熱體質,卻有不少人是循環障礙,循環送不上高處的頭部,造成一系列乾燥的症狀,眼睛乾、鼻子乾、口乾、咽乾等。要處置的是循環問題,非眼見的乾燥症狀。「很怕熱」,一離開冷氣,全身熱烘烘地,吹著冷氣加電扇,甚至加3個電扇,理所當然認為燥熱體質。當你的身體如上述,全身並無不適,自認「燥熱」體質不為過。但如吹著吹著冷氣,又很怕冷、頭脹、頭重、目乾澀、口乾舌燥、鼻塞噴嚏流鼻水、胸悶、手心足心熱、皮膚乾燥等,其實是「內寒外熱」~「內真寒、外假熱」~「陰盛格陽」的寫照。
很燥熱、手心、腳心、心窩很熱等,不少人是「不易汗」,「暴汗」,「素有寒飲」的體質,軀幹內被寒飲佔滿,陽熱熱能只能外散,所謂「陰盛格陽」,越是外散,不停地外散,內越寒外越熱,形成「內真寒外假熱」的體質。一系列的假熱症狀頭脹、目乾、口乾、咽乾等,毋需處置。要處理的是內在的真寒,很怕熱、燥熱其實是「冷身」。而很多醫療只見外表的燥熱,不見內在的真正冷身,越是用藥清熱,則裡越寒,外越熱,吃藥比不吃藥更糟,病情落入輾轉反覆,使得後來的用藥療效不彰,因為病人的身上過多不對的藥物堆砌,身上頑固的抗藥性,令人唏噓。因此如果你的體質是很怕熱又很怕冷,應該重新檢視和省思,而非人云亦云。
不少病人「冷熱不和」掛在嘴邊兒,自認不能補,也不能退火,勉其難接受「溫溫」的藥,但改善有限。冷熱不和可擴大為「內寒外熱」、「內真寒外假熱」、「外熱內寒」、「上熱下寒」、「上寒下熱」,看似複雜的身體,其實是不能眼見為憑。需「審證論因」,「證」是很多症狀的集合,評估綜合歸納總結,梳理出致病因素,治因而非治病。專技的臨床醫師,需具備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,「定靜安慮得」後藥到病除。不是讓病人拉雜籠統地磘述影響,比如病人說「咳得很乾」「咽喉乾癢」「胸口悶悶的」,即對應清燥救肺湯、麥門冬湯等。從此病人落入反覆咳嗽、夜咳輾轉數月,乾咳、咽喉乾癢, 很多時候是飲咳,看不見的是「飲鬱胸中」,造成胸悶悶的,咽喉乾癢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
不少帶小朋友就診的家長說:「他很怕熱,常常扯掉棉被,睡到滿身大汗,需換衣服,所以是燥熱體質」。有的說:「書上寫陰虛盜汗」。這樣的說法,看到的也只是表象,各種流汗顯示多樣情,還是得「審證論因」,夜寐滿身大汗,也可以是體內水飲眾多,覆被溫暖之後,氣行水行,水飲自然順勢流出,論因評估為「水盛」「陰盛」,和直白的診斷為燥熱體質,清熱解毒,或陰虛盜汗而滋陰潤燥,大相逕庭。錯誤的診斷,讓病人進入恐怖的惡性循環。
身體的評估歸納總結,最最忌諱只見表象,或只聽病人的片面敘述。診斷需「通體、全面、宏觀」,深刻地體認身體的體質因素、在2、3千年前,沒有西醫的傳統經方醫療,執著的執行著治病的人,每一個人都應該重新檢視自己,做一個清楚明白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