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咳 高燒40 心跳170 中醫經方說:「飲郁心肺」
瀏覽人數:693
狂咳、高燒40、心跳170 中醫經方說:「飲郁心肺」
小小身軀,癱軟在媽咪懷裡,頭勾下來,深深地埋在胸前,眼睛半閉半開,顯示她的難受。一下子狂咳起來,身體隨著震顫,體溫40,心跳170。「怎沒送大醫院,或者大部分的父母會到西醫診所,為何決定中醫?」。媽咪開始敘述半年多來的病史:「新生兒時,因為橫膈膜疝氣開刀(因胚胎時期的橫膈膜發育不全,導致腹腔器官滑入胸腔,擠壓肺臟,造成肺臟發育不良),感染新冠肺炎後,常常咳嗽、高燒、心悸150~170,西醫診所不收,直接轉診大醫院。大醫院收住院,前3天服抗生素,心跳控制下來,5天情況穩定後出院。本來可以維持月餘後發病,目前發病時間縮短,約1週就發病,各種檢查正常,思前想後選擇中醫,也許中醫有一線生機」。她泛紅眼眶呢喃敘述的背後,有著年輕父母艱辛的面對,家中老人長輩義無反顧的全力支援,雞飛狗跳忙亂的度日,更有焦躁不安疲累不堪和揪心的疼痛,到底怎麼了?」。
說實在,情況危急的小小娃兒攬在診所中醫師的手中,籠罩著無形的壓力。只能叮嚀父母隨時注意病況,體溫、心跳、呼吸、肢體、活力等的表現,狀況不佳時,還是得送大醫院,因為維生設備完善。
小小娃兒的症狀陳述有限,全靠家人的觀察,沒有醫學背景的他們,無法鉅細靡遺。在各種檢查都正常的情況下,爸媽的體質更需納入評估中,小娃兒的外婆、媽咪都是診所的病人,展現「不易汗」的體況,不易汗意謂著體內寒涼,沒有陽氣、熱能,作汗而出,因此水飲郁積到處。小娃兒在111年8月時確診新冠肺炎,當時3歲3個月,家長認為感染病毒加上社會的氛圍就是多喝水,感染其間水飲不斷,認為這樣才能盡快排除病毒。源於遺傳的不易汗,先天橫膈膜發育不全造成肺臟的發育不良,肺生病了,無法通調水道下疏膀胱,又大量的水飲,造成水飲郁積隱然形成病灶,在新冠肺炎轉陰後,高燒、咳嗽、心悸170,進出大醫院,而水飲筢是科學檢查的盲點。
小小娃兒的症狀:「過敏性鼻炎、流鼻水、流鼻涕、咳嗽、狂咳到停不下來、咽痛、常常揉眼睛、眼屎、口乾、食慾不振、大便可、右耳聽損、平時不易汗,晚上蓋被汗不停、隨時更衣、活動時流很多汗」。她的症狀梳理出積水即「飲鬱」,「飲鬱化熱」。一般人以為晚上的汗即為盜汗,是因身體虛弱,流很多汗,表示燥熱體質,要隨時補充開水,其實是揭示她的身體水飲多。因錯誤的認知調補、飲水成了生活中關注的焦點,媽咪每日備茶水灌滿水壺,聽話的小小娃兒,在每日下課前,為了完成媽咪交代的指令,咕嚕咕嚕灌水喝完,母女滿足在良好的親子互動,卻日日累積病灶,何況生活中的水還有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冰品、手搖飲、湯、蔬果等。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,水如果沒有正常地從身體裡代謝外出,勢必在身體衍成病灶,「水濕痰飲」有8症:「眩、悸、喘、咳、嘔、滿、腫、痛」。科學檢驗無法篩檢水飲的郁積,她水飲郁積,飲鬱化熱,不易汗的體質散熱不易,高燒40,水飲在心則心悸,水飲在肺則喘咳,該處置的不是眼見的喘咳和心悸,而是該處理郁積在胸腔裡的黏膩水飲。
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,肺為嬌臟,何況先天被擠壓發育不良的肺。「形」是身體,「寒」是寒涼刺激,吃冰涼生冷的食物,或者衣服穿少了,或空調冷氣吹不停,則鼻塞、流鼻水、噴嚏、咳嗽如影隨形沒停過。從4月份到今10月份,醫病之間努力,沒再進過大醫院。若是發病,源於激烈運動(如跳舞),激動裡飲(誘發她胸腔的水飲),或源於吹風吹冷氣,因形寒則傷肺,咳嗽發燒,或源於旅遊濕地,吹風戲水,因形寒誘發喘咳等。這半年來只發作1次心悸,少數的發燒,稀疏的咳嗽。當小小娃兒在候診室和媽咪親暱的叮叮咚咚交談,我的心中湧起「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,活人無數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