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流汗是麻煩製造者 中醫經方的應對

瀏覽人數:1343

 不流汗是麻煩製造者  中醫經方的應對

頭痛、重、昏、眼神呆滯、渙散、眉頭深鎖、全身燥熱、欲嘔、或嘔吐,在春夏交接之際,天氣悶熱時,這樣的病人太多了。到西醫就診,不乏常吃止痛藥,總覺得是燥熱體質,全身熱烘烘地口乾舌燥,很怕熱,所以大量喝水、飲料、吃冰、吃降火的蔬果等,一時舒適,但陷入病情反覆,止痛藥越吃越多顆,台灣氣候進入快消失的冬季,很長天期的奧熱,整個人被勒索在身體太差的氛圍中,隨時情緒低落!

 

這樣的病人,若用刮痧板輕輕地徹底將頭梳透,在頸椎兩側刮出出血點,將身體的熱散出,立馬舒適通透活過來,豈是加重身體負擔的止痛藥所能比擬。他們的共通點是不流汗、或者不易流汗、流汗只是翕翕粘膩,需透過有強度的運動,才能微微出汗,但汗出不澈,熱邪仍然郁積體內或皮下,太不舒服了!人體出汗的作用即是將身上的燥熱帶出,讓身體致中和,陰陽相合之意。

 

這樣的病人口乾舌燥,容易被評估為燥熱體質,涼食、清熱解毒的藥認為對應,但汗更是流不出,下回發作時頭更痛,陷入惡性循環。人體能順利地出汗,源於足夠的陽氣將內熱從體內逼出,如果身體是「素有寒飲」,也就是體內累積過多的體液,體內冰冰涼涼,如何能順利作汗。所以體熱郁積在體內、皮下,越積越熱,「熱盛神昏」,在悶熱的天氣時,外熱加內熱,讓人整個垮在熱烘烘的煎熬裡,精氣神渙散快死掉了。

 

他們除了無法順利排汗,容易頭痛頭昏、飛蚊症、過敏性鼻炎、目淚、耳癢、耳鳴、呃逆、咽卡、胸悶、心悸、胃脹氣、欲嘔、腸子咕嚕、腹脹氣、排氣多、大便軟硬、或排小顆粒。一般統稱為「中暑」,中暑的條件是在悶熱環境,大量流汗而沒有補充水稱之。但不流汗或少許汗,正確的稱謂為「傷暑」,或「陰暑」,經方中醫認為「飲郁化熱」。

 

「飲郁化熱」即是內真寒,外假熱。要處置的是真寒飲,假熱是假象無須理會,但普羅大眾都只注意假象,忽略真正的本質。這樣的熱郁、不散熱,絕非清熱解毒了事,刮痧的作用只是協助散熱,但治標不治本,治本的治則在於處置寒飲,飲去則身體能周行運轉,可以順利地汨汨出汗,熱就從體表排解出去而神輕氣爽地活躍起來。

 

「汗為心之液」,不流汗,中醫經方的治則為「溫陽去飲」,此處的溫陽為溫心陽,陽氣充盈托熱而出,汗出熱去,頭痛可解。絕非頭痛醫頭,身體殺手的止痛藥,只能暫時壓制頭痛,卻製造身體其他更多的問題。尋根的醫療,才是醫療的初心,也是幾千年來中醫經方得以流傳,永遠存續的力量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