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症似是而非 中醫經方來解析
瀏覽人數:444
病症似是而非 中醫經方來解析
很多病人對於自身症狀的理解,似是而非卻不自知,讓自己陷入病情反覆,吃不該吃的藥,還越吃越多,除了讓身體極度不舒服,也釀成身體很大負擔,甚至造成臟腑功能異常。
1、頭痛:頭痛的成因多元,不少人服止痛藥應對,甚至劑量越服越多。病情的治療,要找出病因,針對病因去處置才是對症下藥。臨床上不易汗、或暴汗的人患頭痛,真是痛不欲生,有時止痛藥都止不住。因為不易汗的人極易中暑,無法將身體的邪熱透過流汗散出去。暴汗的人體內水飲太多影響循環,造成頭痛如裂,身重如山。此時只要使用刮痧板,如無刮痧板,可用瓷器條根、或消毒過的50元硬幣,將整頭刮透,沿頸椎兩側大肌肉刮出出血點方便解熱即可,但不需刮到瘀青泛紅黑紫的刮痧太過,造成皮膚傷害。有些人只需這樣的處理立馬改善,當然有些人還是得配合藥物內服。
2、眼睛乾澀:對應點眼藥水,喝胡蘿蔔汁、多喝水、吃葉黃素、泡枸杞菊花茶、服杞菊地黃丸等。臨床上評估眼睛乾澀,在審證論因的統計下,「水盛血虛」的人最多。意思是循環障礙,造成無法上達頭面高處的眼睛,要處理的不是眼睛乾澀,而是處理循環問題,最主要要讓身體有熱能溫暖起來,才能促進循環進而上達到眼睛滋潤,尤其是免疫風濕科的乾眼症。
3、過敏性鼻炎:鼻塞甚至影響睡眠,嘩啦嘩啦流鼻水止不住,對應吃熱食、麻油雞、羊肉爐、薑母鴨、或服藥控制,但很難根治。臨床上不同的思維,鼻子為肺的門戶,流鼻水、鼻塞甚,表現的是肺的狀況,所以該處理的是肺,而心、脾、腎等和肺息息相關,要處理的是鼻子的根源,所以溫肺、補心、益脾、固腎才是圓融的治則。
4、口乾舌燥:口乾舌燥是人體最大的誤區,一般人認為口乾舌燥就是上火燥熱體質、對應多喝水、清熱、退火、解熱毒。當你隨時在口乾舌燥的狀況下,或者越喝越渴,此時絕非簡單的理解那樣,其實和眼睛乾澀如出一轍,是循環問題,也就是身體內的水飲,無法有效地送達頭面高處的嘴裡,沒有滋潤。要處理的是讓身體溫暖,水飲可以順利上達,如此口乾舌燥迎刃而解。尤其免疫風濕科的口乾症,非著墨在口乾,而是在形成口乾的不循環。
5、慢性咽喉炎、咳嗽:咽喉卡卡、乾乾,有些人咽喉乾癢就咳嗽。也有人認知到是胃食道逆流,胃酸上逆之故。新冠肺炎其間,不少人喘咳不停,甚至喘咳直到現在依然發作,咽喉很乾、束緊感、胸口很悶、呼吸不暢等。其實它是經方支飲範疇,也就是水飲郁積在胸肺裡,造成喘咳不停,無法上達咽喉而滋潤,要處理的不是慢性咽喉炎,咳嗽,而是要促進循環後咽喉得以滋潤,咳嗽可止。
6、尿道炎:慢性尿道炎的人很多,尤其女性。對應的都是消炎清熱,多喝水。但轉成慢性,經常發作,就非所謂發炎,理應重新思考背後因素。每一次消炎清熱,讓身體更陰寒,無力正常排尿。大量的喝水,也會造成水飲郁積。如此的尿液瀦留,解尿不暢的化熱發炎現象,要處理的不是化熱發炎的尿道炎,而是背後的體內循環問題。
7、痛經:所謂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,因此痛經著墨在活血化瘀,或通下的處置居多,但病人依然困於疼痛之中,或者吃止痛藥鎮壓,才能正常工作。每個月的痛經,只要非器質上的病變,除了瘀血的考慮外,還有一種「飲郁成瘀」,也就是身體寒濕造成循環上的障礙,要處置的不是痛經,而是祛寒去濕,所以不是眼見為憑,要看透底板,參透隱曲,看見形成病灶的原因。
診斷的思考需靈活、變通,是治病必備的條件。只要症狀反覆,越來越嚴重,就非表面的症狀治療可以奏效。經方醫學提供「病因」的治療,協助病人步入健康好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