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論治 乾巴巴 再一次認識乾燥症
瀏覽人數:337
中醫經方論治乾巴巴 再一次認識乾燥症
一般對於乾燥的認知就是多喝水,以為喝水就能夠滋潤,或者多抹乳液做滋潤,或者中醫藥的滋陰潤燥,似是而非的思考,一直在錯誤之中。乾燥其實是很痛苦的病症,眼睛乾裂滲血、口乾到黏住打不開、陰道乾澀到不能人道、皮膚乾澀到雪花紛飛、頭髮乾枯如稻草,免疫風濕科直接發給令人難堪的重大傷病卡。
比如眼睛很乾,一直點眼藥水仍然乾澀,口乾舌燥,一直喝水依然口乾舌燥,還越喝越渴,此時腦袋應該轉彎,從來能夠滋潤的不是水,而是血。在中醫也提到陰血不自生,需要陽氣的溫煦濡潤,白話文就是滋潤的條件除了血液,還要有好的循環送達,才能圓滿完成。
臨床上統計,不易汗,動了少汗,甚至動了也很難汗出,此時水濕累積在體內。不易汗,動了暴汗,暴汗的背後意謂著先天體質水濕、濕氣重,稱之為「素有寒飲」。上述體質體內陰氣很盛冰冷的體質,將體熱格至體表到頭、前胸、背部、手心、腳心,這些部位都覺得燥熱異常,經書稱為「五心煩熱」甚至涔涔汗出,一般就認為燥熱上火,其實是「陰盛格陽」,內寒外熱,內真的寒,外假的熱,外熱是心臟無力無法循環回流的熱。
寒飲體質格陽造成「五心煩熱」,陰盛即水盛,造成「水盛血虛」,白話文就是過多的水飲,稀釋了血液,血液不營養,就無法滋潤,在上頭髮乾枯、眼睛乾澀、鼻中乾、耳鳴耳癢耳屎、口乾舌燥、咽喉乾癢。在下造成陰道乾澀、便秘。在表造成皮膚乾燥脫屑乾癢難耐。
五心煩熱,頭熱、胸熱、背熱、手心熱、足心熱、到乾巴巴,到重大傷病乾燥症,其病因「陰盛格陽」,「水盛血虛」,意即陰盛、水盛,多喝水使水更盛,滋陰潤燥使陰更盛,一錯到底,出手就錯,臨床醫師引以為戒。
其治則「溫陽」去其陰,「去飲」治其水,人體之陽有表陽、心陽、胃陽、腎陽、手起手落掌其軒輊,去除孤陰獨陽,則陰陽相生相成,水火既濟滋潤乾巴巴,即使重大傷病乾燥症,也能得到妥善照護。
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,活人無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