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經方思考 沒有病名 只有(病因)和(病人)
瀏覽人數:470
我的經方思考,沒有病名,只有(病因)和(病人)
症狀反覆輾轉不癒的病人,往往陷入身心煎熬和恐懼之中,醫師診斷思考是否正確,攸關病況的改善和身心的舒展。
睡眠障礙比比皆是,過往的診斷思考是:
1、憂愁思慮勞傷心脾,處方為歸脾湯、天王補心丹等。
2、身心壓力負面情緒,處方為逍遙散、加味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湯、甘麥大棗湯、柴胡加龍牡湯、四逆散等。
3、胃不和則臥不安,處方為溫膽湯、保和丸等。
4、肺氣虛衰、呼吸中止症,補中益氣湯等。
5、心腎不交,水火不能既濟,黃連阿膠湯等。
看似井然有序很有層次的思考,用諸臨床或能改善,但限於局部,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各據一隅,各彈各調,依然長夜漫漫,最終病人選擇安眠藥,還越吃越多顆,但求能睡就好。
面對睡眠障礙的病人,現在的思考:
1、確認其體質:從怎樣流汗著手,治病的人。
2、評估其全身的症狀,力求巨細無遺,統合歸納出病因。
3、服藥史,慢慢減少鎮靜安眠藥劑。
4、飲食上的配合,確認體質後,如何吃喝更健康。
在臨床的統計裡,得出不易汗、黏汗、盜汗、很多汗、暴汗、頭汗、胸汗、背汗、腋汗、手汗、足汗的人,睡眠品質不佳,理由是:
1、不易汗的人,因其體冷寒飲不易作汗而出。
2、黏汗的人,因其水飲在皮下郁積,久而久之熱化、餿化、油化的產物,如同不易汗的人。
3、頭汗、胸汗、背汗、腋汗、手汗、足汗,因其體冷在軀體內,體熱散到體表,局部很熱,作汗不已,其實是(內真寒外假熱)。
4、很多汗、暴汗的人,天生水濕體質,汗涔涔地流不停。
寒飲水濕的病人,軀體內如同寒流過境,沒有溫暖如何安睡?在祛寒去飲、溫陽去飲、和中滌飲的治則下,飲去則氣血得以周流,陰平陽秘,總結歸納出治則(身體溫暖就能好好睡覺),不同的思考診斷,療效提昇,協助不少病人身心漸入佳境,一夜好眠。
皮膚困擾如:油頭垢面、毛囊炎、青春痘、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、乾燥、癢、異位性皮膚炎、癬、過敏性皮膚炎、唇炎等,過往的診斷停留在:
1、清熱解毒:真人活命飲、消風散、清上防風湯、麻杏甘石湯等。
2、消腫活血化瘀:散腫潰堅湯、桃紅四物湯、桂枝茯苓丸、血府逐瘀湯等。
3、滋陰潤燥:沙参麥冬湯、一貫煎、杞菊地黃丸等。
如今透過臨床,不斷總結歸納,水濕寒飲會郁積在軀體內上中下三焦,也會在皮下肌肉鬱結,當皮下肌肉無法代謝而出,就會熱化、餿化、油化,表現出上述的皮膚狀況。在(溫陽去飲),飲去則氣血得以周流,諸證可除。
不同的診斷在腦袋裡繚繞,不同的處方鍵入電腦的銀幕裡,很多感觸,很多心念,完全不同的方藥,在人體內作用,表現於內在的睡眠和外在的皮膚,非治睡眠障礙,也非治皮膚病,病名一點兒都不重要,而是治人、治因,是傳統經方中醫核心之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