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:《不同病名 相同病因 用藥一致 異病同治》
瀏覽人數:422
中醫經方〔不同病名,相同病因,用藥一致,異病同治〕
熙來攘往的診間,不同的病名就診,頭痛、頭暈、乾眼症、青春痘、肥胖、流鼻血、過敏性鼻炎、心悸、咳嗽、胃食道逆流、腸胃脹氣、水腫、月經異常、各種皮膚病~~~等。2、3千年前的傳統經方醫學,當下並無這樣的病名,所以病名、病症,一點兒都不重要。如果預設了病名,如膽囊炎--柴胡劑,黃痰-肺積水--清熱解毒劑,針對病名、病症做治療,稱為(西醫式的中醫),也稱之為(症狀治療)。
行醫42年,前32年深受西方醫學的影響,後10年來,在經方領域深耕,經方醫學的思考邏輯和方向,和我前32年來熟悉的中醫診斷完全不同,10年的經方路,痛苦的腦袋打結,思緒混亂,一度變成思考殘廢的醫師。多少次山窮水盡地想放棄,但若正確的使用經方,卻從病人的身上看見通體、全面、宏觀的改善,柳暗花明又ㄧ村的新氣象。一路研讀經方,以及病人身上的驗證,體會出不同病名,相同病因,用藥一致,異病同治。非套方套藥,非便宜行事,是經過審慎評估後形成的治則。療效才是硬道理,經方之理越辯越明,鼓舞著垂暮之年,耕耘著經方醫學。
也隨著經方醫學的漸漸熟稔,一通百通的深入理解,過去病人有不少症狀,無法給合理的解釋,現在竟能侃侃而談,而且言之有物,感動深耕之後,體內的中醫魂,舉例如下:
1、為何鼻水嘩啦啦流,來不及擦:
胸腔肺部寒飲過盛,鼻子為肺的門戶,體現門內肺的症狀而已。所以不是治流鼻水,而是治肺部寒飲。
2、為何很會打嗝和放屁:
臟寒生滿病,在胃或腸堆疊阻塞著寒飲,停滯脹滿無法蠕動,打嗝放屁是身體的調節機制,作用時胃或腸能蠕動一下,否則太脹了。
3、已過65歲,頭髮、臉部越來越油:
暴汗、不易汗的體質,體內多水,平日喜一鍋湯物,全部丟一起。確實好吃,吃好喝好。隨著年歲增加,基礎代謝率下降,皮下肌肉郁積水飲,〈飲郁化熱〉,呈現在頭皮、皮膚上,越來越油。
4、很怕冷又很怕熱:
體內真寒,所以很怕冷。體熱外散體表,因為體寒,體表的熱循環回不去,體熱又一直外散,越來越熱很燥熱,所以很怕熱,手心足心的熱也屬於這種。
5、全身很燥熱,熱烘烘地,冬天四肢冰冷:
道理同上,準確地說〈內真寒外假熱〉,體內真寒充斥,冬天四肢冰冷。體外燥熱熱烘烘地,是無法循環回去的假熱,假熱無需處置,要處理的是真寒。
臨床醫師能夠說出病人致病的因素,治療因素,而非治療病症。能夠總合歸納整個身體,治生病的人,而非治療病症,就是我心中的經方醫學,〔審證論因〕,〔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〕。所以病名症狀是不重要的。東漢流傳至今,〈傷寒論、金匱要略〉,有人固守,有人深化,有人消化成有效的治則,真所謂〔師父引進門,修行看個人〕。醫海浩瀚,也隨著時序的不同,發揚光大,活用經方,發揮經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