疑難雜症 病情反覆 另一種選擇「中醫經方」

瀏覽人數:471

 疑難雜症、病情反覆  另一種選擇「中醫經方」

病人理解和深信不疑的是「發炎」、「口乾舌燥」、「很怕熱」、「很多汗」、「全身烘烘熱熱的」,就是上火燥熱的體質,對應的是「退火」、「降熱」、「清熱解毒」。因此大量的灌水、喝飲料、吃涼性食物、吹冷氣、但症狀依然,甚至越來越嚴重,病人認為自己水喝得太少,沒有運動等,其實已經一直喝著水,盡量做運動,但燥熱上火仍無法改變,只怪自己體質不好,卻從未反向思考為什麼。

 

傳統中醫學的論述,有不少寓意深刻隱含道理於其中,如果僅一知半解,是無法身歷其境應用到人體上,甚至錯誤的使用。比如「關格」「內關外格」「外關內格」「陰盛格陽」「陽盛格陰」「內真寒外假熱]等。以上看起來像天書難懂的專業名詞,其實正是傳統中醫學最寶貴的資產,運用得宜,驗諸臨床, 雖不能一劑知,二劑已,病體的豁然開朗,鐵證如山。

 

女57歲:「胸悶、胸熱、半夜呼吸不暢、吸氣鼻腔冷感、頭重、頭痛、目模糊、目屎、目乾澀、耳鳴、口臭、口苦、欲嘔、納可、大便軟、吃很素喜蔬果」。經常服藥清熱解毒,但一直不舒服,胸悶胸熱到呼吸困難,也做過各式各樣的檢查,查不出病因。她真正的底板隱曲在吃很素蔬果多,經年累月下來體內「陰寒盛極、格陽於外」。半夜呼吸不暢,吸氣鼻腔冷感,是陰寒於內。胸悶、胸熱、目乾澀、目屎、口臭、口苦、是格陽於外。要處理的是陰寒盛極,而非眼見格陽於外的假熱症,她的輾轉就醫,越來越嚴重,就是診療內外錯置。

 

女51歲:「每日晨起、唇腫、口中黏膜紅熱、舌下紅腫、灼熱刺痛、唾液很少、頭痛、目乾澀、耳鳴、過敏性鼻炎、口渴、心悸、胃食道逆流、腸子咕嚕咕嚕、排氣多、大便硬、很怕冷、喜白開水、飲料、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」。她吃很多抗生素、消炎止痛藥、清熱解毒,但口內舌下的紅腫熱痛,甚至進食困難。她的底板隱曲「內寒外熱」,「內真寒外假熱」,內真寒:「心悸、胃食道逆流、腸子咕嚕咕嚕、很怕冷」,格陽於外,假熱顯示在看得見的外觀,每日唇腫、口中黏膜紅熱,舌下紅腫灼熱刺痛,要處理的是內真寒而非外假熱。

 

女11歲:「11歲確診紅班性狼瘡、胸悶痛已2週餘、目淚、目屎、鼻塞、口中涎唾多、打嗝、腹痛、腹脹、大便硬少、四肢麻、四肢冰冷、不易汗、平日喜白開水、湯、茶、飲料、冰、蔬果」。她的底板隱曲在,不易汗、口中涎唾多、四肢冰冷、腹痛、腹脹、飲鬱形成循環不佳,要處理的是背後病因飲鬱,非症狀胸悶胸痛,所以類固醇或能緩解一時,但非良藥。

 

女55歲:「工地工作、憋尿、頻尿、腹痛、腹脹、納可、頭暈、目模糊、耳鳴、胸悶、背痛、大便可、不易汗、運動活動勞動後暴汗」。熟悉的老病患,不易汗的體質透露著體內水飲多,平日工地工作是會暴汗,雖然暖秋但沒那麼熱了,無大量流汗,水飲郁積體內,化熱成膀胱炎。所以不是眼見的膀胱炎,而是病因「飲鬱」。

 

1、古云:「上醫治國,中醫治人,下醫治病」,中醫是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。中醫把人看作一個整體,評估整體體況,審證論因,治人而非治病。

2、中醫病因病機學:「病因作用於人體而產生疾病,疾病則以證候的形式表現於外。通過對證候的仔細觀察,並結合時令氣候、情志改變、和體質因素的全面分析,以探究和認識其病因的過程,稱為「辨證求因」亦名「審證求因」。這裡的‘’因‘’既包含了引致疾病的原因,又包含了疾病的病因所在。通過辨證求因,可以透過證象,認識和掌握疾病的原因和病變本質,以便針對病因、病機進行防治,而從根本上控制疾病」。這就是審因論治,也就是‘’治病必求其本‘’的思想。

 

如果疾病纏身,甚至越來越嚴重,吃很多藥不見改善,病情反覆,有另一種選擇,中醫經方醫學提供治療病因、治本的形而上醫療,非症狀治療淺顯直白的形而下醫療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