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很怕冷 很怕熱」中醫經方 看透底板 參透隱曲

瀏覽人數:385

 「很怕冷 很怕熱 」中醫經方 看透底板 參透隱曲

 

關於身體的認知,很多人就是眼見為實,不曾細想,總是人云亦云的堅持,或是在錯誤的觀念裡固執的自以為是,當身體不適時也不知道問題在那兒,最終陷入越來越差的困境。

 

寒熱之間是判斷時最大的誤區,經書裡「寒熱之間最難將息」,也就是寒熱看似簡單,其實有很多的爭議,不能只是眼見,要看透底板参透隱曲,做出正確的抉擇,不論個人的養生,或醫師的診斷用藥,才能到達核心。

 

身體表現很怕冷又很怕熱,一般都未曾去深入了解,很怕冷一定是體冷、冷底,他不易汗動了少汗,或動了汗也流不出。或不易汗動了暴汗,身體內有很多的水濕,素有寒飲,寒飲體質。穿很多衣服依然覺得冷,手腳冰冷戴手套穿襪子也沒用。但也很怕熱,夏天離開冷氣,身體熱烘烘燥熱異常,這種人有的很難流汗,卻也有暴汗的人。這種人稱之為「陰盛格陽」,白話文的意思就是:心臟處在冰冷的環境,動脈打出體熱到體表,人的體表呈現頭熱、胸熱、背熱、手心熱、足心熱等,經書所述「五心煩熱」,體熱一直送出,因為體冷,靜脈無法回流,體外越來越熱,人們只看見體表的體熱,就認為是燥熱體質,需要大量的水飲,吃清熱解熱毒的食物,結果體內體寒越甚,體外越熱,有些人的足心熱到無法覆被。

 

寒熱之間眾說紛紜,寒熱不和、上熱下寒、上寒下熱、內熱外寒、內寒外熱,難怪先聖感嘆「寒熱之間最難將息」。臨床上,內寒外熱最容易生病,最最容易診斷錯誤,因為內真的寒,外假的熱,就是經書裡的「陰盛格陽」,人們的認知,甚至專業人士的判斷,也止步在假熱、格陽的表面樣貌,殊不知假熱格陽源於內寒,內寒才是核心,才是真正的病因。

 

所以很怕熱,源於很怕冷,如果體內溫暖,心臟可以自主的運作,動脈送體熱至體表,強有力的心臟靜脈一定回流,則陰平陽秘,陰氣平順,陽氣固守,身體就不會很怕冷又很怕熱,原來陰平陽秘,寒熱變成簡單的事兒。

 

經典經方,大道至簡,活人無數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