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娃兒高燒反覆 中醫經方以對

瀏覽人數:466

 小娃兒高燒反覆  中醫經方以對

一家5口佇立在診間,媽咪的臉上線條已輕鬆放緩,少許微笑,摟著6歲小女孩兒。她幾天前39.2高燒軟綿綿掛著淚兒就診,媽咪說她的燒很難退,燒燒退退,退燒藥也無濟於事,一發燒全家在驚嚇中不知所措。爸爸一旁肯定的眼神訴說著:「為了3個小孩兒,苦讀經方,但很多不太理解,尋尋覓覓經方中醫」。一般的民眾,視野能看向經方,不僅眼光好,學養應該不差,再加上孩子們特殊體質,只是沒有臨床的驗證、歸納、總結,恐怕落於一知半解眼高手低的困境。

 

媽咪說:「在家推天河水,熱仍不退,反覆起起落落」,會推天河水,可見對中醫的認同和信任。一般遇見高燒,馬上服退燒藥,燒退,卻一陣子又起,燒燒退退,有其特殊體質因素存在。普羅大眾只會焦慮,怕發燒燒壞腦子,其實發燒是病症之一,如果腦子壞了,絕不是發燒造成,而是細菌或病毒惹的禍,但大夥兒總聚焦發燒。退燒在西醫診療是不難的,退燒藥立馬奏效,但如果是反覆燒燒退退,就不是簡單退燒藥所能,中醫經方領域的「審證論因、治病的人」,才是最正確的應對。

 

爸爸46歲:「二尖瓣脫垂、頭痛、不易汗、一動暴汗、頭暈天旋地轉想吐、甚至嘔吐、胃食道逆流、慢性咽喉炎、咽卡、過敏性鼻炎、納可、胃脹、腹脹、大便可」。

 

16歲兒子:「發熱、不易汗、一動暴汗、頭暈、青春痘不斷、易恐慌、過敏性鼻炎、咽癢咳嗽、胸悶、胃食道逆流、胃脹、腸子咕嚕咕嚕」。

 

14歲女兒:「不易汗、面部泛油、過敏性鼻炎、聲音沙啞、說話即咳、咽痛腫脹、納可、大便時秘、平日白開水、豆漿、飲料」。

 

6歲女兒:「高燒39.2、熱了就流汗、一動暴汗、過敏性鼻炎、頭痛、欲嘔、納呆、怕冷怕熱、大便可」。

 

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,從上述病歷,遺傳的基因是家人必需繼承的歷史共業。不易汗,意謂著「素有寒飲」的體質,體內無熱能,所以無力作汗而出,體質陰寒循環障礙,有時全身病透。一動暴汗,是動了之後給予身體熱能,迫水而出,明示體內水飲眾多。6歲小女孩兒為何燒燒退退,因其寒飲沒有熱能,無法作汗推熱到體表,熱邪散不出,氤氳體內,越來越熱,高燒不退。當她生病了,軟綿綿失去活動力,更是無法作汗,刮痧散熱、少商放血都是可以考量的處置,放血在小小娃兒不必考慮,太折騰了。於是在哭聲、掙扎聲、媽咪撫慰聲、醫師鼓勵聲,聲聲交錯中,最後啜泣裡完成刮痧動作,回診時媽咪說:「隔天熱退身涼,心安的過日子,真好」。醫師最大的成就感莫過於「手起手落藥到病除」。

 

「飲郁化熱」,就是在體內氤氳醞釀,循環障礙,越來越熱,很難退熱的熱,要去除的是背後的「飲」,非量出來、或感受到的熱,一般聚焦在熱,出手就錯,耽誤病人。診間常常碰到「飲郁化熱」,錯誤的處置當事人不自知,還認為是病重、體質不好,所以好不起來。以下列舉「飲郁化熱」的錯誤思維:

 

1、乾眼症、皮膚乾燥症:直白的「滋陰潤燥」診斷,杞菊地黃丸、知柏八味丸、沙參麥冬湯等,非但沒有改善,反而越來越乾。其實乾眼症、皮膚乾燥症,大部屬「水盛血虛」,因為水多稀釋血液,血液不營養,循環無法上達高處的眼部滋潤,或者無法達表濡潤乾燥皮膚,治則「溫陽去飲」水去則啟動循環上達、外溢,滋潤眼睛、皮膚。

 

2、口乾舌燥:總認定為燥熱上火,一直喝水、吃降火的食物,結果越喝越渴。臨床上不少口乾舌燥是「飲郁化熱」,是因為循環無法上達造成口渴,促進循環才是最佳治療,「溫陽化飲」為首選,和清熱解毒十萬八千里的遙遠和迥異。

 

3、很怕熱又很怕冷:只要怕熱,就歸類為燥熱體質,似是而非的一錯到底。不少人是「內真寒外假熱」的體質,如何判斷內真寒:「頭暈、頭重、頭脹、目癢、耳癢、鼻癢、鼻塞、流鼻水、咽癢、胸悶、呼吸不暢、心悸、胃脹、胃食道逆流、腹脹、腸子咕嚕咕嚕、呃逆、排氣多、下肢脹、易抽筋、四肢麻、睡眠障礙、倦怠疲勞」等。由上述內真寒的體質,稱之為「素有寒飲」,其體熱只能外溢到體表,因為循環障礙,內越寒則體越熱,所以覺得燥熱異常,離開冷氣就很難受,一般自行判斷為燥熱體質,大量喝水、吃清熱食物,陷身體於困境而不自知,其實是內真寒外假熱的徹底誤判。

 

上述病歷,「不易汗」、動則暴汗」是家族成員的身體共同特質。爸爸的頭痛、咽卡、慢性咽喉炎。老大的青春痘不斷。老二的滿臉泛油。老么的燒燒退退等,都是「飲郁化熱」的寫照。一般只會聚焦在化熱的表象,清熱解毒的預後是「裡越寒、外越熱」,輾轉反覆磨掉生活的熱情,自怨自艾的認為體質不佳而病重,其實是誤判或積非成是的惡果。

 

從黃帝內經到東漢張仲景先生,雖非一脈相承,但有其深厚的淵源關係,「內關外格」、「外關內格」的關格之說,印證到實際臨床來意即「內真寒外假熱」,很多實證醫療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,就是沒有看透和深入,醫療的精細在疑似之間,最難將息。中醫經方醫療,在古老久遠的年代,鉅細靡遺的闡述精微與宏觀,是中醫醫療的最高殿堂,值得一步步探討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