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包藥惹的禍 中醫經方越辨越明
瀏覽人數:506
3包藥惹的禍 中醫經方越辨越明
診間建議病人服乾薑粉,她說:「早已服10餘年的薑,身心覺得沒啥幫助,停服了」,醫病溝通之後,2小匙的薑粉,約300CC的水,每日不間斷。她是「素有寒飲」的體質,薑不是問題,問題出在300CC的水。體內寒濕重著,2小匙的乾薑粉,經年累月服用也許能溫陽化飲,但尚未達成溫陽,每天300CC的水飲已累進體內,使寒飲更甚。另外病人常強調喝的是熱飲,但只要是郁積,30餘度的人體,只會讓素有寒飲的體質雪上加霜。好比喝飲料,病人總會強調,都是喝無糖的,不論有無糖份,熱飲都會郁積體內,何況是冰飲。
在服藥的過程裡,醫師給予病人的是藥品和衛教,現代人自主意識很強,口述的衛教很難打入腦袋裡。病人自認為是對的,永遠是對的,在認清自己的體質這方面,固執己見,所以個性決定個人的健康。同理,服藥尤其是服中藥,只要身體丁點兒異樣,都是藥品惹的禍。
他58歲,胃食道逆流,胃脹,服藥很久很久,症狀起起伏伏,2次療程的中藥,第三次回診,反應的是改善不大。他能夠繼續回診,源於病情困擾,有山窮水盡的感覺,或者不同的中藥另覓生機,願意再度溝通,不然這樣的病人早已鳥獸散了。詳細了解他的生活習慣,幾十年來,泡茶的偏好,茶是好東西,健康的飲品,不曾懷疑和錯過。藥物罔效,是他的認知,殊不知過多的茶飲,水飲郁積在胃,形成胃脹悶悶,促進胃酸分泌,胃食道逆流。3包藥是無法處理他每天的「千山萬水」。再三溝通後,他毅然克服喝茶的慾望之後,中藥勢如破竹的取得療效,原來日日寫意的品茗,竟是多年病痛的淵藪,實在始料未及,3包藥,莫名背了罵名。
她36歲,從大雅來到大里,她願意路遠迢迢,是因為看到遠方的光。在服藥約1個月,身體的症狀是改善了,但月經的量變得很少也不紅,嚇壞了。詳細溝通之後,可以堅信的是,如果藥物有問題,身體諸多症狀不會改善。而她確實是一位很聽話的病人,因其不易汗,建議湯湯水水的減量,和定期運動提昇身體的熱能,可以作汗。她的認真執行,確實是醫師最喜歡的病人,但她也減掉提供營養的各種飲品,如牛奶、高湯等。也刻意吃著健康餐,以雞胸肉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。她的沒出現,意料之中,醫療和飲食的交戰,在病人的認知裡,3包藥絕對是惹禍的魁首,而不白之冤無處說去。
她41歲,一直咳、爆炸咳、喘咳、夜咳,咽喉癢癢、咽乾、咽緊、卡卡、說話即咳、走路、著急緊張等,咳嗽不已。臨床上統計,都是素有寒飲的體質,新冠肺炎的後遺症,也屬於這種,稱之為「支飲」。透過病人介紹就診,否則沒可能第2次回診,因為藥石罔效。溝通之後,她確實遵循醫囑,減少湯湯水水進入體內,但服藥無法減少水的攝取,3包藥超過1000CC的水,不僅沒有療效,夜寐咳到無法成眠,終究帳還是算到3包藥上,真是無語問蒼天。
她27歲,生理期前手腳抽筋抽痛、已3年、排卵期運動後出血已3個月、脚汗、不易汗、動了流汗、濕疹、汗疹、平日白開水、豆漿、湯、蔬果、過敏性鼻炎、頭暈、乾眼症、口渴、耳鳴、咽乾、大便2、3/1。審證論因,「水盛血虛」,服藥2個月,起起伏伏。詳細溝通下,原來健身教練用「所謂儀器」偵測她的身體水份不足,因此喝水不敢怠慢,所以醫師藥品和健身教練的較勁,依然功敗垂成,她說健身教練有儀器、有數據,而實際上怎樣的儀器可以偵測身體的水量,醫學中心都沒有吧!
當身體在服中藥未改善,甚至變差,臨床醫師有不可逃避的責任,但病人的身體、生活、飲食皆該檢視,否則錯誤的聚焦,過盡千帆皆不是,憑添憾事罷了,一起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