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的抽絲剝繭
瀏覽人數:531
中醫經方的抽絲剝繭
「病來如山倒,病去如抽絲」,意謂著病情來勢兇猛,讓人全身病透,但去除病情只能涓滴而去,不只按時服藥,謹遵醫囑,還要個人起居飲食全面配合。
51歲,女:「曾確診、認為確診後遺症、每日晨起唇腫、唇內黏膜紅、破、舌下靜脈怒張、灼熱刺痛、頭痛、不易汗、目乾澀、耳鳴、過敏性鼻炎、口乾舌燥、心悸、胃食道逆流、腸子咕嚕咕嚕、排氣多、大便硬、很怕冷、眠差、易抽筋、平日喜白開水、飲料、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熱湯」。
雲端藥歷長長一串服藥史,抗生素、日服3顆類固醇,有時症狀立馬壓制,旋即又起。幾乎所有醫師看到她一派熱象,均交代多喝水,藥物都是清熱解毒,而她輾轉就醫,網上爬文來到診所。網絡時代,文字的力量甚至無國界,也會有境外的病人捎來訊息,或者諮詢、或者探討之後有意願就診,不畏千里迢迢,尋尋覓覓「明白醫」。
經方中醫的特色在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診斷的思考在「審證論因」,上述病人是否確診的後遺症,無可考,但確診應是暴發病證的近因。如果只聚焦在眼見的唇、舌下、黏膜的破損、紅腫熱痛,抗生素下肚早就痊癒,而她病情反覆,診斷的邏輯就非表象,只見樹木不見森林。評估她平日喜飲,湯湯水水,又不易汗,形成飲郁三焦代謝障礙。人們的湯水,一般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調整,總是和年輕時一樣,甚至認為年紀大了,更需要大量的水飲來促進新陳代謝。診間總是苦口婆心的宣導,水飲也是雙面刃,也可促進代謝,也能郁積體內形成病灶。她的(飲郁上焦):耳鳴、過敏性鼻炎、心悸。(飲郁中焦):胃食道逆流。(飲郁下焦):腸子咕嚕咕嚕。(水盛血虛):睡眠障礙、易抽筋。(飲郁化熱):頭痛、目乾澀、口乾舌燥、大便硬、唇腫、唇內黏膜紅腫、破掉、舌下靜脈怒張、灼熱刺痛。審證論因是飲-飲郁-飲盛血虛-飲郁化熱,血虛、化熱是飲所致,要處理的是飲,非處理血虛、化熱等證的本末倒置。她早已服下一肚子藥,吃藥比不吃藥更糟,疼惜她的心情油然而生。
臨床上不易汗的人很容易頭痛,而這樣的頭痛,通常痛到難以忍受,病人的對應就是止痛藥,越吃越多顆,依然頭痛反覆。正常的人體是會流汗的,但也有不少是不流汗的人,或者需透過運動、勞動、活動才會流汗。這種人就是體寒,沒有熱能推汗而出。如果遇到悶熱的天氣,熱邪郁積無法排出,此時就會頭痛如裂,身重如山。建議用刮痧板、或消毒50元硬幣、或瓷器湯匙、將頭部刮透,不必拘泥任何方向,頸椎兩側刮出出血點,(網上皆有醫師刮痧視頻),如此即可散熱而出,頭痛可解,那是止痛藥所能比擬呢!
早在2、3千年前,張仲景先生的經方醫學,「傷寒論」、「金匱要略」,抽絲剝繭的揭示珍貴的人本醫療,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訴諸臨床,療效顯著,讓我在57歲行醫32年後,不畏艱難,轉身投入經方醫學,所見病人通體全面宏觀的改善,令人震撼和衷心感動。但傳統醫學經方在當今醫療環境下逐漸式微,主因是其入門不易,隨著電腦裡療效確實的病人累積越來越多,經典經方的傳承和推廣,真是刻不容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