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問:「你的想法在誤區嗎?」
瀏覽人數:468
中醫經方問:「你的想法在誤區嗎?」
診間形形色色的人群,說著對身體的認知,常常踩入誤區而不自知,卻又執著的相信自己是對的,自主意識極高,很難接受不一樣的看法,讓身體進入輾轉反覆無法改善的困境,要不回頭再次檢視,到底錯哪兒了。
1、「口乾舌燥」,一般人的體認是上火燥熱,吃退火清熱的食物,大量的補充水飲,結果越清越熱,越喝越渴,甚至口乾到嘴巴黏住打不開,嘴破到鼓起腫塊。其實有不少口乾舌燥不是燥熱,不是上火,是循環問題,頭面在高處循環不易到達。尤其是不易汗、運動後微出汗、動了暴汗的人,顯示身體「素有寒飲」,台灣話「冷身」的體質,循環無力,身體沒有熱能,無法將體液金津玉律送達頭面高處滋潤,產生一系列症狀,等於古老典籍裡所磘「飲郁化熱」的情境。千萬不要被眼見的熱象迷惑,落入症狀治療的清熱解毒,沒有思考的醫療,將身體陷入輾轉反覆的病況。而是要啟動身體的循環,人體要溫暖藥、熱藥給予活力,循環才能活躍起來,順利送達高處,五官得以潤澤,則一切乾燥、熱證迎刃而解,吻合經方醫學所述:「病痰飲以溫藥和之」,現今的啟動循環和先賢的溫陽化飲,古今輝映。
2、頭痛,工商社會很多人患頭痛,止痛藥是最快速、最直接的解決方式,結果是發作的間隔越來越短,藥量越來越多顆,因為沒針對造成頭痛的病因治療,止步在壓制而已。排除頭部器質上的病變,也就是透過科學儀器檢查不出病因。臨床上「不易汗」、「運動後微出汗」、「動了暴汗」的人,最易患頭痛,甚者痛到嘔吐,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。這樣的體質稱之為「素有寒飲」,只要是悶熱,或者是大熱天在户外一些時候,進到室內冷氣、電扇,或喝冰冷飲料、常溫的水,或者沐浴等,很容易中暑,熱邪在體內無法散出,造成[頭痛如裂、身重如山」。此時可喝熱薑茶,或內服「溫陽去飲」的藥物,如四逆湯、苓桂朮甘湯、理中湯等溫暖體內,進而散熱,或刮痧刮出出血點協助散熱,則頭痛可解。在診間更有不少病人,因為這樣的頭痛,做盡各種高端的檢查,不僅是健保資源的浪費,還勞師動眾的疲於奔命,你認清自己的頭痛嗎?
3、各種皮膚病:乾癬、皮膚乾燥、青春痘、濕疹、汗皰疹、皮膚搔癢、尋麻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毛囊炎、小丘疹等。如果皮膚病反覆發生,服藥就改善,停藥就復發,或者過了青春期,青春痘依然在臉上,如雨後春筍般等。此時不是針對眼見的皮膚病,抗生素、類固醇等。而是要處置造成皮膚問題的背後因素,體質因素。很多病人只要是皮膚問題,就認為體內毒素多,必需大量灌水促進新陳代謝,反而適得其反,造成水飲郁積。臨床上發現「不易汗」、「運動後微出汗」、「動了暴汗」的人,最容易產生皮膚問題。「素有寒飲」的體質,水飲郁積在五臟六腑,也會郁積在皮下肌肉,因其不易汗,水飲無法代謝排出,在皮下化熱,顯示出一系列皮膚症狀。要處理的是促進循環,代謝掉水飲。尤其重大傷病乾燥症,其病理為「水盛血虛」,血虛無法滋潤皮膚衍成乾燥症,要處置的根本病因是水盛,溫陽化飲,直達病灶。
「不流汗」、「動後微出汗」、「動後暴汗」,不流汗是先天水飲郁積,動後微出汗是身體冷無法產生熱能,動後暴汗是先天體質水飲眾多,都是承自於遺傳不可抗的體質因素,怎樣的體質產生製造怎樣的病,醫療非見病治病,而是見病治因。古老2、3千年前的中醫經方醫學,完全不受西醫的影響,非西醫式的中醫,用純粹的中醫思考評估總結歸納出病因而用藥,雖不盡然1劑知,2劑已,但診間病人的回診率和改善度,在在肯定經方醫學,也肯定坐在診桌前的醫師,診斷1分鐘,台下10年功,繼續努力向前行。(仍有很多症狀值得探討,待續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