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的海闊天空

瀏覽人數:707

 中醫經方的海闊天空

中醫經方是東漢張仲景先生,人稱「醫聖」,著作傷寒論,金匱要略使用過的醫經之方,距今2、3千年,當下無西醫,完全純粹的中醫理論和思考。

 

剛涉入中醫的領域,講台上的教授、大師說什麼就是什麼,不敢逾越,也覺得照本宣科是本分。門診時,腦袋跑的是書上制式的方藥,大師級的開藥,唯恐自己的記憶不夠深刻,遺漏了藥方,醫書一讀再讀,大師級的用藥一試再試,實際上不是自己的診斷思考,沒能活用就是死讀書,套方套藥,中醫活棋走成死棋。

 

103年,因緣際會進入經方領域,仲景經方醫學,有人固守,有人深化,有人消化成有效的診斷思考,10年來從懵懂~困惑~雜亂~理出頭緒。醫海浩瀚,一定不夠周延,無法包羅萬象,終究跳出過去的死胡同,看見中醫經方之後的海闊天空,發展衍生出具體有效的診斷思考,應用到病人身上。

 

「水濕痰飲」這樣的病因,確實是仁一中醫診所患者群的大宗,診所更想加上(大里大禹仁一),專門治水的診所。人體如果沒有器質上的病變,水積在頭成眩,水積在心成悸,水積在肺成喘咳,水積在胃成嘔脹,水積在四肢成腫,水積在關節成痛。眩、悸、喘、咳、嘔、滿、腫、痛和水濕痰飲息息相關,幾乎涵蓋身體所有症狀,水飲漫漫體冷,衍出更多如過敏性鼻炎、睡眠障礙、全身酸痛、憂鬱症、焦慮症、恐慌症、腸胃脹氣、便秘、腹瀉、肥胖等,詳情請參閱仁一網站yizyi.tcm.tw。

 

水濕痰飲辨證時,必需加入體質因素,不易汗、暴汗、盜汗等。流汗與否,一直以來幾乎沒納入臨床的考量裡,而它卻深深地影響人體。舉例言之:不易汗的人在外面很熱流了些汗,進入室內,或有冷氣,或喝冷飲,或飲常溫水,此時汗就停了,束縛在身體裡,這人不易汗「素有寒飲」,體寒,無法將束在體內的熱氣推出體外,形成中暑。刮痧的目的是刮出點狀破口,協助郁積的熱邪散出。或在悶悶的環境,體寒無法散熱,就中暑了,和上述一樣。

 

不易汗和暴汗的人,以完全不同的形式流汗,不易汗的人,水飲容易郁積在體內,而暴汗的人,先天體質多水,都稱為「素有寒飲」,且暴汗的人寒飲更甚。至於盜汗,方書裡提到「陰虛盜汗」,有的人夜寐盜汗到床鋪成一人形,或用藥(玉屏風散、當歸六黃湯、六味地黃丸)等。在經方的思考裡,夜寐覆被溫暖,體內諸多水飲流出,也納入「素有寒飲」的體質。這一掛的人,在前時感染新冠肺炎後,大量灌水,拼命喝水,說是排毒,卻讓水飲郁積在肺,造成日後咳嗽、喘不已,即使沒痰乾咳,正是經方書裡所謂「支飲」,痰飲鬱在胸腔裡。

 

診所常用的方劑,四逆湯、小青龍湯、苓桂朮甘湯、茯苓飲、理中湯、苓甘薑味辛夏仁湯、當歸芍藥散等,或有合方使用,四逆湯+小青龍湯+茯苓飲,經方歸屬於太陽太陰少陰合病,15藥味,藥少力專,溫陽去飲、祛寒去飲、和中滌飲,單純科學中藥,治好不少病人,豈是笑談中醫開藥疊疊樂所能比擬。剛讀傷寒論認知有限,侷限在條文論述,很難跳脫。一讀再讀又讀,讀出裡韻,底板,除了六經的形層次第,更讀出併病、合病來,才能有效評估人體複雜的有機體。

 

經方標榜簡便效廉,用藥簡單,使用方便,確實有效,價格便宜,發展至今,科學中藥,其便利性更上一層樓,有效性也沒有打折,健保給付,施惠於普羅大眾,眾人福祉。

 

在醫療領域裡,標出水的理論,讓大家的眼光看到水,水濕痰飲病何其多,即使受到無謂的譴責和誤解,依然無怨無悔。信者恆信,不信者恆不信,是繼經方之後的海闊天空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