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水、濕、痰、飲」中醫經方臨床實戰錄

瀏覽人數:1198

 「水、濕、痰、飲」中醫經方臨床實戰錄

1、很多人已經蠻克制食物的慾望,也盡量運動,但瘦不下來,還一直胖起來。 

 

2、身體從頭病到腳,睡眠障礙,倦怠疲勞等,各種檢查都做了,一切正常,全身包覆著不舒服,最終被安上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名。

 

3、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在正常服西藥後,依然控制不好,肝腎功能往下走。

 

4、皮膚病:青春痘、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、乾癬、皮膚乾燥、異位性皮膚炎等,輾轉不癒,反覆發作。

 

5、口乾舌燥越喝越渴、乾眼症越點越乾、睡眠障礙安眠藥越吃越多顆。

 

6、過敏性鼻炎、頭痛、頭暈、鼻水嘩啦啦、鼻塞甚、鼻中癢、目癢、耳癢。

 

7、腸胃脹氣、吃一點兒就很脹、胸悶、腹脹、排氣多、排氣又排便、大便時軟時硬、小顆粒、大顆粒。

 

8、便秘越喝水越便秘、腹脹氣、腹痛、排小顆粒、排氣又排便、點狀便溏。

 

9、慢性咽喉炎,扁桃腺炎、尿道炎等。

 

只要病情陷入反覆,此時中醫經方提供不同的思考邏輯,放眼水、濕、痰、飲,很多時候才是致病的因素。不是治療病名,病名是啥,無關緊要,而是治療致病的因素。

 

「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」,普羅大眾對於中醫的了解,就是濕氣很重,驗諸臨床,濕應只是過渡的病理階段,如已衍成病證,早已是痰飲氤氳在身體各處,包括五臟六腑、頭面、四肢、皮下。現今健康意識抬頭,專注在檢視飲食、睡眠、運動、情緒、壓力、空汙、過勞等是否造成身體壓力,唯獨對於水飲,就是多多益善。專家學者建議,社會上的氛圍,沒事多喝水,多喝水沒事,要喝體重×30的量,最少每日喝1500~2000CC的水,大部分人力行不怠,上述水量針對健康的人確實是,但全身是病的人呢?水飲包括:白開水、牛奶、豆漿、茶葉、咖啡、飲料、冰品、酒類、熱湯、蔬菜、水果等都是,有清清的水,有膏膏的水,水的作用真的只有促進新陳代謝,喝進後廢水從皮膚、大小便完全排出去,身體零負擔嗎??臨床上常見很多病人的水飲,郁積在身體裡,造成各種症狀,這些黏稠膏膏很重的水,除了造成症狀,也令人肥胖加油膩。而水飲如果沒有正常的代謝出去,衍成各種病症,除了「眩、悸、喘、咳、嘔、滿、腫、痛」外,臨床上如何評估水飲證,病人的症狀特色如下:

 

1、頭:頭痛、頭暈、頭脹、頭重、頭眩、發作如上述時欲嘔、嘔吐。

 

2、目:目淚、目屎、目乾澀、目癢、目酸、眼皮重欲閉、目模糊。

 

3、耳:耳鳴、耳癢、耳屎、濕耳、耳塞住甕住、耳痛。

 

4、鼻:鼻塞、鼻癢、鼻辛辣感、流鼻水、流鼻涕、鼻涕倒流、過敏性鼻炎。

 

5、口:口乾舌燥、口渴、口苦、口中涎唾多、口中甜、口中鹹、打嗝、呃逆、噫氣、噫酸、欲嘔、嘔吐。

 

6、咽:咽乾、咽卡卡、咽癢、咽痛、咽緊束、咽腫。

 

7、胸部:胸悶、胸痛、呼吸不暢、喘、咳、心悸。

 

8、胃部:胃痛、胃脹、胃嘈雜、胃食道逆流。

 

9、腹部:腹痛、腹脹、腸子咕嚕咕嚕。

 

10、大便:常常放屁排氣、排氣又排便、大便軟爛、大便軟成形、大便硬成形、大便小顆粒、大便大顆粒、大便水瀉。

 

11、睡眠障礙、倦怠疲勞、手腳易麻、易抽筋、易水腫、易下肢脹、四肢冰冷、手心足心熱。

 

12、很怕冷、很怕熱、怕冷又怕熱、不易汗、勞動運動後微出汗、很多汗、爆汗、盜汗。

 

臨床上水飲證的病人身上多症,從頭病到腳,病人一般切割身體就診多科,頭痛看神內,眼睛看眼科,鼻子看耳鼻喉科、胸悶痛看胸腔內科、心悸看心臟科 、腸胃腹部看肝膽腸胃科、到後來不知道那一科,全身是病就到身心科,以為自己胡思亂想才得這麼多病。其實身體是一個整體,當全身是病時,絕非分科看診,而是需「審證論因」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找出多病形成的背後因素,針對因素去治療,就是經方醫學的一眼看穿,洞悉統合歸納總結病人的致病因素,治療的是因素,而非治療看得見的症狀,如此的中醫經方醫師,就是尋尋覓覓的「明白醫」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