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尋覓覓 駐足放眼中醫經方
瀏覽人數:531
尋尋覓覓 駐足放眼中醫經方
連續假日,迎來更多遠道而來的病人,有的是網上爬文利用假日來的,有的是返鄉探親的過客。常常在診間聽見病人說:「要找到一位合適自己的中醫,挺難的,人海茫茫」。中醫看診客製化,隨著個人體質的差異,可能同病異治。而相同的體質,致病因素一致,也可異病同治。也因為客製化,很難像西醫的大數據量化,隨著每一位醫師學養差異,用藥更是多元,但能確定的是「療效才是硬道理」。
新北返鄉的病人,爬文來的,雲端藥歷長長一串服藥史,略胖的體型,43歲,曾2次確診新冠肺炎,顯示抵抗力不佳。「頭痛、頭暈、目屎、目乾澀、目模糊、耳鳴、濕耳、鼻涕倒流、過敏性鼻炎、口苦、口渴、噫酸、欲嘔、胃食道逆流、胃脹、咽乾、咽卡、咽癢、心悸、腸子咕嚕、大便軟爛、倦怠疲勞、四肢緊、下肢脹、平日喜喝白開水、飲料、茶、咖啡、熱湯、蔬菜當飯吃」。這樣的病人從頭病到腳,在過去的思維裡,可能問病人,現在那兒最不舒服,先處理。或告訴病人,腸胃為身體的樞紐,先處理腸胃。於是落入症狀治療的框框,以西醫的思考模式開中醫的藥,變成「西醫化的中醫」,病人也可能改善,但改善真的很有限,於是讓很多人誤認中醫本來就是慢慢來的醫療,需要服很久的藥,一番羞愧的慢郎中。
43歲一身是病,必然有其致病因素,否則青壯年怎可能從頭病到腳。臨床上發現,起居飲食偏頗的人,最容易致病。她的平日起居喜白開水、飲料、茶、咖啡、熱湯、蔬菜當飯吃,人們最最沒有戒心的就是湯湯水水,認為喝進去,流汗尿尿就出去了,身體沒啥負擔,甚至認為多多益善。中醫講究中庸之道、致中和,太過不及都是致病元素。常告知病人:「情緒、壓力、空氣都是無形的,但它們都深深危害著人體,甚至罹癌,為何大伙兒對水等液體有形之物的認知,卻是百利而無一害」。她的不易汗,顯示水飲郁積在身體裡,無陽熱作汗而出,形成三焦飲郁的症狀,病況從上而下,多病的背後因素是「水飲」,「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」,審證論因,她該處理的是水濕痰飲,而非分段式的症狀治療,或分別多科掛診,多科開藥,吃了一肚子藥戕害身體,吃藥比不吃藥更糟,這是怎樣的醫療?
在我的講解下,她似乎有很深的體會,也有恍然大悟的驚醒,原來湯湯水水也是致病因素,是她壓根兒從未上心沒想過的事。門診時間很有限,病患多時更無法詳談,好在現今網上活絡,很多思考就在網站的文章裡,提供參考。沒過多久,她再度出現,捎來8歲寶貝兒子。
他曾確診,瘦瘦的身型,很難穩坐在椅子上,動來動去,注意力不集中,媽咪說被他搞垮,很累很累,一部職業婦女的辛酸史,天下媽咪都一樣。「弱視、情緒躁動不安、吃少、睡少、鼻塞噴嚏流鼻水、咽痛、常被蚊子叮咬、喝很多、暴汗、大便硬」。遺傳基因是不可抗的,媽咪遺傳到小孩,從他的吃少、弱視、鼻塞噴嚏流鼻水、喝多、暴汗,看到的飲郁,情緒躁動、咽痛、睡少、蚊蟲易叮咬、大便硬,看到的是飲郁化熱,他的處置是水濕痰飲、飲郁化熱,和媽咪如出一轍,萬法一宗,大道至簡。
新北結緣到大里,有緣千里一線牽,當你還在尋尋覓覓,請停下腳步,駐足在傳統醫學,經方中醫。雖不能盡癒諸病,但能見病知源,找出致病的源頭,精準用藥,以達全面通體宏觀的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