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甕 耳塞 耳鳴 找中醫經方
瀏覽人數:442
耳甕、耳塞 、耳鳴 找中醫經方
他曾因皮膚搔癢難耐,在診所得到滿意的緩解,事隔半年餘,秋冬之際皮膚又癢,再度回診。他說前時耳朵甕住,第一個考量是找專科耳鼻喉科,就診5家之後並未起色,害怕得了不治之症,衝向醫學中心做了各種檢查,未能找出病因,給的病名稱是(耳中風),局部打入針劑,症狀雖然緩和下來,未確認病因,所以仍未痊癒,心中依然忐忑。
他說:(耳甕住、耳塞、耳鳴、皮膚過敏、皮膚癢、平日不易汗、動了汗也不多、睡眠障礙、常頭痛、咽痰、抽煙、喝白開水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熱湯、蔬果、大便可、納可)。
臨床中醫的思考,耳者腎之竅,思考的是腎火、腎虛火、腎水不足等,處方為知柏地黃丸、六味地黃丸、滋腎通關丸等。或者耳者少陽膽經循行路徑,考慮少陽柴胡劑,處方為小柴胡湯等。這樣的處置,依然停留在症狀治療,就像醫學中心未找出病因,名為耳中風一般,也可能改善,但症狀會輾轉反覆,病因的確認,不論中醫、西醫,才是唯一取效的關鍵。
他的不易汗,動了仍然少汗,就是他的先天體質,意謂著慢熱、陰寒而循環障礙。皮膚癢是皮下肌肉的水濕痰飲,因代謝不出,久而久之醞釀化熱,表現在皮膚上,搔癢難耐。該處置的是皮下的水濕痰飲,水去而癢止 。如今耳甕耳塞如同皮膚癢,都在人體之表,意即如果代謝不佳,水濕痰飲郁積在皮下肌肉成皮膚癢,也會郁積在體內五臟六腑而無法上達高處的頭面,形成耳甕、耳塞、耳鳴。非考慮腎、也非少陽經,也無關竅門,而是循環問題,水濕去而諸竅可通,耳甕、耳塞、耳鳴可解,溫陽去飲才是正確的治則。
當頂尖科學儀器無法定調病因時,經方中醫的〔審證論因〕,證是很多症狀的集合,統合歸納諸症的病因,治因。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,治人。治因和治人,在古老的年代裡,就如同現在的科學儀器一樣,精準的搜尋出病因而施治,而藥到病除,老祖宗的智慧,氤氳在歲月的巨輪下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