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師 您是不是弄錯了

瀏覽人數:873

 中醫師,您是不是弄錯了?

新冠肺炎成就了視訊門診,讓醫病之間多了線上溝通的管道。兒子過敏性鼻炎、媽咪甲溝炎,來到診所,如果是西醫的分科,過敏性鼻炎到耳鼻喉科、免疫風濕科,甲溝炎到皮膚科。「老病患」醫生和病人互信不容置疑,卻在21:40左右,線上叮咚告知訊息,她的質疑是為何她和兒子用藥一致,客氣的說是否藥局弄錯了。她的動作代表個性細膩,會注意服藥內容,很多人是不看藥的,一回家扯下藥單,隨手就丟。

 

醫療裡有所謂「異病同治」,傳統經方醫學綜合評估梳理出病患的諸多症狀後的病因一致,用藥就一致,大道至簡的深意細膩呈現。所以施治不是治療病名,而是治療造成病名背後的因素、體質因素。每個人體質不同,即使相同病名,用藥就不同,不同病名,但背後致病因素一樣,用藥就相同。辨證論治,審證論因,體現中醫學的博大精深,博大精深不是口號,是不仰賴科技高端的儀器,能梳理歸納出病因,進而精準用藥,也是專技醫師必備的學養。

 

隨著每天的門診,病人因各種不同的病名應診,口中叨絮著身體的不適。曾經有病人在望聞問切的過程中說:「我只是來看過敏性鼻炎,為何需要問診全身的症狀呢?」或說:「我去看病2、3句話就問完了,醫師妳怎麼問那麼多,花很多時間呢!」。在普羅大眾的認知中,還是深受西醫的影響,什麼病就給什麼藥,但中醫的投藥如果是這樣,一定達不到西醫專科直達病灶的藥效。所以坊間常說:「西醫比較快,病好了才找中醫調一調」。忽略了傳統中醫的博大精深,全面宏觀的袪邪扶正。簡單的說西醫直達病灶,所以快速,中醫的審證論因,所以通體改善。醫療領域中西所向不同,所以需要的是整合,不是互相排斥。受專技訓練的醫師,如果腦袋裡只有背誦幾個方劑,對應的病給對應的藥,病人根本無需就診,翻閱書籍就能自行給藥,醫療的可貴在於思考,統合歸納梳理致病因素,就像西醫透過各種科學儀器的檢查,最終的目的找出病灶是一樣的道理。

 

不分科的中醫學,能從幾千年前滾滾的時代潮流中傳承下來不被淘汰,必有其不被動搖的根基。西醫學隨著病毒、老化、免疫等,舊有的東西不停更新,隨著時代的腳步衍化,稱之為科學、實證醫學,講求科技大數據化等。而中醫學博大精深的根,全面宏觀、袪邪扶正、辨證論治、審證論因,在幾千年前早已深化而屹立不搖,中醫之美,美不勝收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