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說「足心熱、手心熱、全身煩熱」
瀏覽人數:8555
中醫說「足心熱、手心熱、全身煩熱」
門診裡常聽病人提問:「我的足底很熱,無法蓋被子要伸出去,怎麼了」。或問「我的全身都很燥熱,整個人很煩躁,靜不下來,脾氣不好常生氣」。更多人問:「我很渴呀!口乾舌燥,很想吃冰涼的東西,大口大口喝水」。這樣的病人常自認為燥熱、上火,盡吃些退火的食物或飲品,到院所取得的藥物多為清熱解毒,但從未好過也未改善,且越來越渴,越來越燥熱。自怨自艾的認為體質太差、生活工作壓力太大等。有人取得的藥物為小建中湯,是根據金匱要略的論述:「虛勞裡急, 悸,衂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。」雖然引經據典頗為貼切,但只能說是套方套藥,沒經過思考的中藥罷了。
熱、渴、燥、乾,手心熱、足心熱、全身煩熱,中醫學的五心煩熱,雙手心、雙足心、胸口煩躁不安等。病人得到的答案是:「1、足心熱是血液循環不良,在足心無法上達。2、陰虛內熱。3、久濕鬱熱,有濕多熱少、濕少熱多。4、虛熱,非實熱。5、飲郁化熱」。 臨床上很多著墨在熱,如滋陰清熱,燥濕去熱,清熱解毒等。如果熱只像字面上的意思,病人自行處理多喝水即可,何需專技醫師,所以在熱的背後隱藏著身體警示的深意。
她63歲,有甲狀腺亢進的老毛病,身型乾瘦,語氣高亢,動作急躁,無法入睡,安眠藥日服4顆。她的主訴:「整夜無法入睡、胃部時隱痛、納可、噫酸、腹脹、頭熱身冷、倦怠疲勞、咽中異物感、口水很多、上下牙齦浮浮的、口渴、夏天雙足背麻刺熱、大便正常、目乾澀、不易汗。」日服4顆安眠藥,將來的後遺症不言可喻,不捨的情緒油然而生。綜合評估其證、審證論因,「飲郁化熱」。飲為(胃部隱痛、噫酸、腹脹、身冷、倦怠疲勞、口水很多、不易汗)。周身飲邪充斥,冰冷的身軀無法安睡,人體只要溫暖了,陰平陽秘,就會好睡。化熱為(頭熱、上下牙齦浮浮、口渴、目乾澀、夏天雙足背麻刺熱)。內真寒外假熱,要處理的是真寒,是飲。又豈是4顆安眠藥的事?又豈是過去背誦在腦袋裡的套方套藥,酸棗仁湯、柴胡龍牡湯、天王補心丹、歸脾湯、溫膽湯的事。千萬別落入俗套,人云亦云,腦袋裡記憶幾個方劑,聲稱辨證論治,反覆使用,讓中醫承擔莫名罵名。
臨床上飲郁化熱何其多,放眼看睡眠障礙、雙足背麻刺熱等如上述病人,即所謂「內真寒外假熱」。要處置的是真寒,溫陽去飲,寒去則熱去,陰平陽秘,陰陽相合,又豈是滋陰清熱、燥濕去熱、清熱解毒等淺顯直白的診斷思維。當身體變溫暖了,陰陽各司其職,自然入睡,救病人於多顆安眠藥的困境,於燥熱、上火的錯誤感受,讓身體的質量提昇。當今工商社會,很多人服著安眠藥、鎮靜劑、肌肉鬆弛劑等,一方面必需仰賴它們才能入睡,一方面苦於它們的後遺症。睡眠障礙,飲郁化熱,中醫的另一種思維:「陰平陽秘,陰陽相合」。中醫的博大精深在於「看透底板」「參透隱曲」見微知著,從幾千年前流傳至今,從未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