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法篩陰 中醫說「拎不清的還是水」
瀏覽人數:826
無法篩陰,中醫說「拎不清的還是水」
新冠肆虐,蠻多病人身上幾乎無症狀了,快篩仍無法轉陰,因此不能去工作或上學,病人著急投醫,醫師說的截然不同,或說病毒太強、或說身體太弱,病人無從判斷更是惶恐。
病人甲63歲:「本來轉陰,2天後轉淡陽,目淚、目屎很多、耳脹、耳鳴、流鼻水鼻塞、口乾舌燥、咽乾癢、說話咽癢即咳、胸悶痛、腸子咕嚕咕嚕、排氣多、濕疹、盜汗、茹素、味嗅覺異常」
病人乙8歲,平日呼吸系統差:「總是鼻塞噴嚏流鼻水、咽癢即咳、呃逆、納可、大便秘、粒、燥。」
上述2位病人,平日呼吸、腸胃系統不佳,審其證:「飲鬱」、「飲郁化熱」、「真寒假熱」,身上雖早已無症,但「寒飲」仍充斥體內,甚至化熱、假熱。如果將就症狀治療,而無症的身體越清越虛弱,真正飲邪纏綿在體內,每下愈況,怎能轉陰呀?他們均在溫陽化飲、袪寒去飲、和中滌飲的處置下,飲去快篩成陰,恢復味嗅覺。
臨床上講水說飲,雖然語重心長力挽狂瀾,病人仍諸多質疑聲浪,1、專家說體重×30。2、或說每天至少喝1500~2000CC。3、沒事多喝水、多喝水沒事。4、或說朋友、親人都說水喝得不夠多。5、含蓄點兒的沒有出聲,但臉上的表情讀得出無法置信,他們堅信水是百利而無一害,只會促進新陳代謝,在身體裡沖刷一遍,理所當然的從皮膚、前後二陰代謝出去,身體零負擔。真的是人人這樣嗎?對於代謝不佳的病人,過多的水飲不會郁積在身體裡嗎?而我臨床醫師一人單薄力量一再論水、說水,希望的是水的知識流入病人的心上、腦袋,薈萃成共識,從今往後不再病水,更能駕馭水。
他70歲,卻也老當益壯,從新冠肺炎的洪流中順利脫身未曾感染,但爬樓梯喘到不行,一層樓多番掙扎休憩,勉強上樓,摀著胸口喘很久。咽癢甚、流鼻涕、流鼻水、耳鳴、納可、大便可。噫酸、夜咳、胸悶。對應的方法就是灌白開水灌到流汗,一直以來屢試不爽,這次不知怎地,太喘了,喘到快斷氣。他有泡茶的習慣,鎮日水飲不斷,朋友造訪更是千杯下肚深怕熱情不足壞了誠意。晚餐老伴兒的愛心,熱騰騰高湯每日欣然入腹,餐後水果、睡前茶等,自認養生健康濃淡合宜,卻迎來喘到無法起身、噫酸、胸悶、夜咳而無法安睡。第一次就診,對於我的水論一派質疑,他說從年輕就一直喝水,好得很。我一句輕描淡寫,老了,今時不同往日。第二次回診喘症緩和下來,對應的態度是盡量配合,水少喝了點,但熱呼呼的湯絕對不能少,喝了如同生命的泉源,就是底線。第三次回診仍夜咳甚,但態度軟化了。自認年事已高代謝退化,郁積水飲在胸干擾心肺成喘咳、干擾胃部成胃食道逆流噫酸連連。他的再三回診,藥物肯定發揮功效,雖然無法達到預期,他完全明白是自己的執拗造成,也意識到一輩子依賴的水,卻是身體沈默的殺手,身體沈沈的負擔,喘咳不止。原來水和食物、睡眠、空汙、情緒壓力等因素,在健康上相提並論喔!
經營健康一路想過水嗎?當一系列的健檢之後,找不出病因時,除了食物、空汙、睡眠、情緒壓力外,請檢視生活中的水。常有病人提問,「我應該喝多少水呀?」,真是沒有答案的大哉問,每個人獨一無二,個別體質需求不一,喝多少水因人而異。水濕痰飲為疾病之大宗,人們只一知半解的執著在濕,認為身體濕氣很重,驗諸臨床,濕不過是病理的過渡階段,衍為症狀、病痛,早已不是濕,而是更稠黏、更膏膩的「痰飲」,仲景先生主張「病痰飲以溫藥和之」,在臨床上,更細緻、更精密、更準確的思考應該是:「溫陽化飲+袪寒去飲+和中滌飲」一氣呵成的治療誘發疾病的背後因素,治病的人,治根、治靶點。肆虐很久無法轉陰的新冠肺炎,郁積水飲在肺成嚴重的喘咳,拎不清的還是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