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望、聞、問、切 不同於症狀治療
瀏覽人數:920
中醫望、聞、問、切、不同於症狀治療
病人說:「您為什麼要全身問透透,花很多時間,我的過去幾乎是說了病名,簡單的詢問,藥就開好了。」他涵養佳只是客氣的陳述,掩飾等很久的不耐。有些病人也會直白丟下一句:「等好久喔!」。也有病人直接到櫃台退掛,甚至有的乾脆跑掉,招呼都不打的。人哪!形形色色,但看診時一致的感受是醫師看別人特別久,輪到自己就覺得草率。臨床醫師其實很難面面俱到,尤其是忙碌人多的時候,不過但求無愧,盡力而為。
中醫臨床診療依據「望聞問切」源於「難經」。「望診」即是看病人的外形、五官、皮膚、舌苔、神色、動作、態度等,由此評估用藥方向。最忌諱的是主觀的意識,看到肥胖大隻即「實」,反之瘦弱即「虛」,看到乾瘦黝黑,即燥熱上火,直白的診斷出手就錯。聞診是嗅覺、聽覺的認知,聽病人的聲音、呼吸聲、咳嗽聲,感受體味、口臭等,雖然體味和口臭和體質有關,但也和個人衛生習慣息息相關,有的人體味很重,開口說話診間瀰漫口臭味,也遇見過少數病人,對於自身的異味渾然不覺。問診是透過醫病之間的溝通,將不舒服的症狀統合評估,疾病的發生、發展、治療史,以及過往症、慢性病等。切診是把脈,綜合上述望、聞、問,做最後的把關和確定,開出最適合病人體質和症狀的用藥,或者用手觸摸病人生病的部位,但切診也受很多外在因素影響、如天候、情緒、胖瘦等。
傳統經方醫學恪遵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「審證論因」,「辨證論治」,雖然有別於黃帝內經系統,但脈絡有些依樣可循,在望聞問切的大前提下,發展出醫學的診療絕非聚焦在病名,病名只是名稱,為何別人身上沒有這樣的病名,你卻擁有,必然有致病的體質因素。體質不是1、2個症狀能代表,必需全身通盤評估,否則寒熱虛實陰陽表裡疑似之間,如何明辨。常常是醫師一念之差,不只症狀沒治好,更衍為壞症。所以治病一定要透徹了解生病的人,治病的人,非治病名。此時望、聞、問、切就是了解病人的必要過程,草率馬虎不得。
中醫幾千年來沒有被淘汰依然傳承救苦救難,所仰賴的不是症狀治療,不需燒腦的頭痛給頭痛藥,鼻過敏給過敏藥、胃痛給胃藥、腹瀉給止瀉藥等,而是中醫核心醫學的深化,從難經的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脈絡傳承到醫聖張仲景先生的「辨證論治」,雖然發展成內經系統、經方醫學不同派別。但一直秉持治「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「審證論因」,所以看診冗長繁瑣詳細的背後,有著經方醫師努力不懈的堅持,和值得病人等待的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