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的思路 恰似尋根之旅

瀏覽人數:650

 中醫經方的思路恰似「尋根之旅」

診所熙來攘往的病人,各式各樣的病情,病人的疑惑是看10個醫師,10種不同的說法,一樣都是醫師專技人員,病人很徬徨很難選擇該聽誰的,誰對誰錯呀!我的回應是: 「傾聽自己,做自己的主人,症狀的有無改善,用自己的身體去感覺和體會,對應評估醫師的說法,即可明辨是非,且真理越辨越明,但真理的確認,需要時間的印證,才能醫病倆無遺憾」。

 

4歲小男孩說:「我的喉嚨是防水的,水喝下去跳過,它很乾很乾,乾到會痛,怎麼喝水都沒用,怎麼了?」。小小年紀觀察入微心思縝密,淺顯的童言說出大學問。臨床上很多病症,不能只看到表面,是需要尋根的:1、口乾咽乾咽束緊,怎麼喝水都不解乾渴,越喝越渴,越來越緊。2、乾眼症,點眼藥水,越點越乾,越點越多次。3、目癢、鼻癢、耳癢,越喝水越癢。4、胸悶、胸痛、呼吸不暢,越疏解理氣越悶。5、腸胃脹氣、越消納越脹。6、便秘,蔬果越多,水喝越多,越是便秘。7、皮膚乾燥,水喝越多越乾燥等,上述諸症的發展,和平日的認知迥異,此時應該來趟尋根之旅,深入其境探究怎麼了。

 

以皮膚病為例,頭皮痘、下巴痘、酒糟性皮膚炎、酒糟鼻、濕疹、尋麻疹、汗皰疹、皮膚乾燥、青春痘、毛囊炎等,臨床上只要病灶落入反覆,單純的症狀治療對應施藥,可能一時見效,卻越來越糟,甚至藥物變成身體的負擔,造成腸胃不適,肝腎功能異常等。驗諸臨床,很多皮膚有問題的病人,被教育成多喝水,多吃蔬菜水果,用水來促進身體的排毒代謝,而很多人卻因此「飲郁」水飲不僅郁積在五臟六腑,也郁積在皮下組織。又因為「不流汗」或「透過劇烈運動才能微微似汗」的病人不少,這樣的體質容易形成「飲郁化熱」從皮下熱出皮表,產生各種皮膚問題如上述,如果僅著墨在皮表的狀況治療,落下病因,不只病情反覆而且更形惡化,花錢傷身。

 

中醫經方的思路為「溫陽化飲」,也就是造成皮膚狀況的背後因素「飲郁」,和「飲郁化熱」。一般人看到的只是化熱的表象,青春痘、濕疹、酒糟性皮膚炎、皮膚乾燥、毛囊炎,這些稱之為病名,病名一點兒都不重要,表象只會誤導罷了,不能看到化熱,就是燥熱、上火體質,就一定要多喝水,多食降火的食物,像椰子水、青草茶、苦茶等,結果水喝越多,降火食物越多,完全累積在身體裡代謝不出,越積越多,形成越嚴重的「飲郁化熱」,不過化熱是不必理會的,要處置的是「飲」「飲郁」,飲郁化熱的另一說法為「內真的寒,外假的熱」,真的,才需治療,假的,隨它去。醫療不是用於治療病名,而是治療形成病名的病因,就是中醫經方醫學的「審證論因」,治療皮膚各種問題,病因去除,病名自然消失,病情循序好轉,結論是飲去才能病去。飲在身體,上中下三焦、皮下都會郁積,郁積後衍生各種不同的症狀,醫療分別取名,讓人明白患了什麼病罷了,醫師需細心探討的是病因,精準用藥處置的也是病因,絕非症狀治療。當醫療的層次提昇到病因的治療,才是醫療的初心,中醫經方醫療的思路,宏觀全面通體,在診間得到的反饋是,身體越來越好,病灶連根拔起,醫療的細膩如同尋根之旅,根才是治本,讓我們一起踏上尋根之旅,無愧說出「曾經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雲」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