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燥症 中醫經方的思路

瀏覽人數:1351

 乾燥症  中醫經方的思路

乾燥意謂著沒有滋潤,乾枯、枯槁 、龜裂,乾巴巴的人生,對於乾燥的處置,除了服藥外,通常是點眼藥水、抹乳液、多喝水、多吃膠質食物等,瞬間也許有效,卻在點、抹、喝、吃等,多管齊下後,惡性循環越來越乾,尤其免疫風濕科的乾燥症,病者無奈徬徨失措,到處尋尋覓覓,何處才能找到「明白醫」。

 

乾燥症是健保的重大傷病,絕非症狀治療,或簡單的生活上配合可以見到效果,如果淺白的對應治療,所謂「滋陰潤燥,活血化瘀」等,仍然落入症狀治療框框,改善是很有限的,甚至服藥後身體更難受。經方醫療的思路:1、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不是治療眼見的乾燥病症,而是評估病人通體全身的症狀,統合歸納出形成乾燥症的致病因素,治療的是因素。2、「審證論因」,證是很多症狀的集合,審諸症,找出致症的背後因素,治療的也是因素,治病因非治病名,病名不過是症狀的名稱,名稱一點兒都不重要,治病因才能將病情連根拔起,才是通透全面的醫療。

 

女70歲,「1/17確診新冠肺炎。乾燥症多年、舌熱痛、乾裂到滲血、頭痛、暈、目淚、口乾舌燥、胃嘈痛、噫酸、大便始硬後軟、排氣多、服安眠藥、倦怠疲勞、足底冰涼、爆汗、菜吃很多、飯吃很少、平日都喝溫水」。如果只聚焦在乾燥症乾裂滲血的舌頭,滋陰潤燥、活血化瘀,棄全身諸症於不顧,稱之為症狀治療,治人的病,是狹隘沒有思考的醫療。審其證:平日三餐菜當飯吃,認為可以控制體重,蔬菜就是水飲,又喜溫開水,大量的水飲郁積胸腔,水盛血虛影響循環,造成頭痛、暈,目淚是身體對水飲的調節機制,讓水飲流出。水飲郁積在胃,形成胃嘈痛、胃潰瘍、噫酸,即胃食道逆流。水飲郁積在腹腔、腸道,越積越黏膩,像臭水溝的爛泥阻塞不通,排氣多是身體的調解機制,好讓腸道蠕動消解一下,所以大便始硬後軟。水飲積聚無法上達,所以口乾舌燥,水飲過多稀釋血液,不營養的血無法循環上頭造成頭痛、暈,無法下達所以足底冰涼。身體到處充斥水飲,陰涼冰冷沈重,所以倦怠疲勞。陰陽相合的人體,身體內部滿滿的水飲,陽熱只能散到體表,所以很怕熱,水飲從體內泛溢所以爆汗。訴諸病理所謂(三焦飲郁)(水盛血虛)。當水飲郁積體內,無法順利排出,久而久之化熱,形成舌熱痛、乾裂到滲血、口乾舌燥、大便始硬、即為病理上(飲郁化熱)。論其因:致病的因素是「三焦飲郁,水盛血虛,飲郁化熱」。在溫陽化飲、袪寒去飲、和中滌飲、調肝理血、健脾去濕的治則下,驗諸臨床,在病人回診娓娓道來的說出「舌面有生水的感覺」,涓滴的少許水,是活水泉源,溫陽後的啟動身體的循環,漸進式的滋潤,不只乾燥症沒那麼緊繃,諸證的舒緩才是大大的感動,印證「問渠那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」。

 

她45歲,「1/19確診新冠肺炎、乾燥症、目乾澀癢、唇燥脫皮可以撕下、頭痛、暈、過敏性鼻炎、喘、呼吸不暢、心悸、口中甜、胃痛、脹、尋麻疹、大便顆粒狀、排氣多、倦怠疲勞、四肢麻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怕冷又怕熱、爆汗、喜湯湯水水、白開水、茶、咖啡、蔬菜等」。正常服藥外,目乾澀點眼藥水,唇燥抹護唇膏,無視其他身上的個症。臨床上有免疫疾病的病人,身上一定包裹著多重症狀,不是單純聚焦乾燥症所能了事。審其證:她平日喜湯湯水水,是一般女性的常態,認為湯水進入就排出,身體沒負擔,殊不知很多人的體質不優,代謝不佳,尤其不流汗的人,水飲郁積就是水到渠成,水飲在胸,胸藏心肺兩臟,水積在心成心悸,水積在肺成呼吸不暢、過敏性鼻炎。過多的水飲稀釋血液,影響循環,造成頭痛、暈,四肢麻。水盛血虛,沒有營養的血液無法滋潤眼睛,成嚴重乾眼症、癢、乾裂到滲血、也造成嘴唇乾燥脫皮,一層一層可以撕下,豈是眼藥水、護唇膏直白對應能取效。水盛即陰盛,陰盛陽虛所以很怕冷。水飲積聚在體內,冰涼沈重,造成全身酸重,倦怠疲勞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。病理上稱為(三焦飲郁)(水盛血虛)。身體三焦、五臟六腑積聚水飲,沒有即時代謝排出,久而久之化熱,上述的乾裂到滲血,大便衍成小顆粒,排氣多為身體的調解機制,讓腸道可以蠕動。皮下也郁積水飲,沒有即時宣洩出去,造成尋麻疹,很怕熱、爆汗是身體的調解機制。病理上稱之(飲郁化熱)。論其因:「三焦飲郁」,「水盛血虛」,「飲郁化熱」。因為飲郁,形成乾燥症,目乾澀到滲血、唇燥到皮屑可一層一層撕下,舌熱痛、乾裂到泛血等,豈是點眼藥水、擦護唇膏能夠做為,不論舌頭或眼睛的乾裂,背後的致病因素一樣,用藥就一致,大道至簡,溫陽、和中、袪寒、健脾、調肝而去飲,啟動身體的循環機能,因為陰血不自生,需陽氣溫煦濡潤才生,如此能達到滋潤的效果。

 

幾千年前,東漢醫聖張仲景先生成書「傷寒論」、「金匱要略」,當下並無乾燥症這樣的病名,但書的宗旨揭示「扶陽氣、保胃氣、生津液」,扶陽即溫陽去飲,保胃即和中滌飲,飲去則致中和,陰陽相合即生津,就是治療乾燥症的最高指導原則,中醫經方的思路,古今連成一線,一線貫穿,前後呼應,在乾燥症重大傷病的棘手處,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,請進入中醫經方思路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