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說:「用身體去感受 做身體的主人」
瀏覽人數:701
中醫經方說:「用身體去感受,做自己身體的主人」
病人:「看了幾位醫師,說法都不同,醫師們都是專家。媒體、文書資訊上也有很多專家,各自一番道理,到底聽誰的呀?」。這些病人的病情總是輾轉反覆,全身不舒服都是症狀,檢查卻正常,或者僅一點兒瑕疵,到處就診,我的回應:「聽自己的,用身體去感受,做自己身體的主人」。
大雨滂沱一直一直下,下得人心跟著滴滴答答。不少呼吸系統有問題的病人,再回診所說:「前時咳嗽都好轉了,怎地又咳起來」,或者:「除了咳嗽,濕疹也發作,皮膚很癢都抓爛了」。這樣的人稱之為「素有寒飲」,意即有其承自於家族及母體的先天遺傳,就是身體內涵「水」多,「痰飲多」,加上平日生活喜湯湯水水,或者茹素,加上連日雨下。先天的體質+後天的生活習慣+環境雨濕,自然水飲郁積。而素有寒飲的人,因為水濕屬陰盛,說明身體沒有熱能,不足以推水外出,所以不易作汗,必需透過運動、勞動、活動,才能少許汗出,不易汗的人,層層水飲的堆疊,全身佈滿症狀。
她42歲,很想要孩子,但「子宮肌瘤、水瘤已開刀4次、多囊性卵巢囊腫、B肝、飛蚊症、耳鳴、鼻竇炎、流鼻水、口渴口苦、咽乾、咽卡卡、咽束緊、聲啞、心悸、大便小顆粒、睡眠障礙、不易汗、怕冷又怕熱、平日喜白開水 、奶、茶、飲料、湯、蔬菜」。西醫的處置就是一再開刀,她說最近摸肚子,感覺得再進開刀房。雲端藥歷裡所服的藥物皆為活血化瘀,還有針對便秘的瀉下。醫療的思考聚焦在腫瘤裡,餘證不再考慮。而經方的思考,在於腫瘤、水瘤一再形成的背後因素,評估為「飲郁成瘀」。
透過她的不易汗,明示素有寒飲的先天體質,後天飲食習慣湯湯水水,水飲的郁積為必然,三焦飲鬱久而久之血凝氣滯,肌瘤、水瘤衍成揮之不去。她說過去所有人,都勸她多喝水,多喝水循環才會變好,腫瘤才會消失。所以生活裡充滿了多樣液體,白開水、牛奶、茶、飲料、熱湯、蔬菜,認真地喝,卻一次又一次的進開刀房。現在聽到的是喝水是有學問的,喝水的原則:1、少量常喝。2、口渴才喝。3、白天喝水多一點兒,傍晚到睡覺前少喝點兒。廣義的水包括:「白開水、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果汁、手搖飲、菜湯、酒、冰品、水果、蔬菜」。不同的診斷思維,非活血化瘀瀉下,是「溫陽化飲,祛痰去飲,疏肝理脾解鬱」。第二次回診,她的回應是:「口渴改善,咽喉滑溜,大便順暢,心悸沒了,口中有唾液生出,是過去沒有的感覺」。又問:「我可能擁有孩子嗎」,我的回應是:「當妳能夠自主流汗,不需透過運動、勞動、活動等,身體循環變好了,有機會美夢成真,認真過生活」。重新燃起她的活力,注入新希望,能不能有孩子,拭目以待。
男58歲,「曾確診、目模糊、耳鳴、口乾舌燥、排氣多、大便可、倦怠疲勞、足心手心煩熱,無法覆被,需伸出被外、不易汗、茹素、平日白開水、牛奶、豆漿、茶、熱湯、冰品、蔬果多」,雲端藥歷洋洋灑灑一大串,針對足心手心煩熱用藥,他說:「從未獲得解釋,為何手心腳心這麼熱,熱到心煩意亂」。從他的不易汗和茹素,即可判定「素有寒飲」,就是天生體質水飲多,後天茹素,蔬果也是水飲,先天+後天,水飲無法代謝郁積,評估為「飲鬱化熱」,「內真寒,外假熱」,手心足心的煩熱是化熱假熱,化熱和假熱無需理會,要處理的是「飲鬱」,治則為溫中滌飲,溫陽化飲,祛痰去飲。如果開藥為「滋陰化熱」則陰越盛,假熱越熱。如果依照金匱要略論述:「虛勞裡急,悸,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」。用藥小建中湯,恐只淪為套方套藥,沒有思考評估,沒有審證論因,沒有治病的人。他在第二次回診說:「過去被教育循環不佳,煩熱要多喝水,沒想到減少水量的攝取,手足煩熱減輕,口中生津」。溫陽去飲之後循環好轉,陰陽相合,寒熱各得其所,化熱假熱逐漸消失。
體質「素有寒飲」、「不易汗」,這些病人百病叢生全身病透。醫療資訊林林總總,都是專家說的,莫衷一是,實在難為生病的人。要做的功課是充分認清自己的體質,不必一窩蜂的人云亦云,傾聽身體的聲音,用身體去感受,做自己身體的主人,免於徘徊三叉路,吃進太多似是而非的藥,不僅戕害身心,更讓病情加重,如此才能與健康站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