腫脹 酸重 麻痛 發胖 中醫經方說:「溫心陽 補中陽 回腎陽」

瀏覽人數:594

 腫脹、酸重、麻痛 、發胖  中醫經方說:「溫心陽 補中陽 回腎陽」

他高大肥軟地,顯而易見的疲累感掛在臉上,撩起褲管,腫脹發亮的小腿觸目驚心,全身酸重痛,倦怠疲累,勉強撐著工作幾乎無法勝任,忐忑不安自己到底那兒壞掉了。升斗小民為了生活,什麼都得忍住,這樣的腿兒,仍然搬重物爬上爬下,跛著跛著艱困地移動,一步步踩出生活的艱辛。

 

他說:「右下肢腫脹、胸悶很緊、倦怠疲累、不易汗、動了暴汗、很怕熱、口渴、大便軟爛1天2、3次、納可、平日白開水、茶、熱湯、蔬果」。一般人對於身體的認知,總是眼見為憑,很怕熱、口渴,就是燥熱上火體質,必需多喝水、吃退熱的食物,以偏概全。從胸悶很緊、下肢腫脹、大便軟爛等,可見其循環障礙。倦怠疲累,全身酸重痛顯示體內陰寒。很怕熱、口渴,審其證意謂著內真寒外假熱,綜其病因「水濕痰飲」,「病痰飲以溫藥和之」,溫心陽、補中陽、回腎陽、啟動身體的循環,四逆湯、理中湯入藥,溫化痰飲苓桂朮甘湯、小青龍湯皆為首選,即金匱要略所述:「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」。5日後的回診,他說:「服藥第二天腿腫就消了,酸重痛減輕許多」,當診斷思考正確而切證,藥效迅速確實,效如桴鼓,療效如打鼓般一敲就響,立竿見影,是患者福祉,也是醫者實質的肯定。

 

腫脹、酸重、麻痛經常在人體出現,醫療的思維如果侷促在利水、活血化瘀,茯苓導水湯、五苓散、豬苓湯、濟生腎氣丸、桂枝茯苓丸、桃紅四物湯等,落於僅見表象症狀治療罷了,溫心陽、補中陽、回腎陽,啟動身體的循環,氣行血行水行,達到人體綜合協調的運作,「健康」會水到渠成垂手可得。更擴大思考,腫脹、酸重、麻痛背後的核心病因為「痰飲積滯,阻礙循環」,病痰飲以溫藥和之。苓桂朮甘湯不做二想。在深入符合科學邏輯的診斷思考,病人立馬奏效,醫病之間除了手把手脈的身體溝通,還有心靈上交會信賴的默契。

 

一直發胖,是現代人的惡夢,已經吃很少了,違反自然魔鬼訓練地控制飲食,減肥真是惡夢連連,但身型仍然不斷的膨脹,自己都嫌惡自己油膩的模樣。實際上腫脹酸重麻痛是病,病因是循環障礙。肥胖也是病,病因也是循環障礙,日積月累堆砌形成。除了飲食,就是「喝水也會胖」的表象。怕胖,人們的眼光聚焦在食物,竭盡所能的拒絕食物的誘惑,違反人性的一忍再忍又忍,心不甘情不願的遠離食物,卻忽略了「水飲」的累積郁積,正是造成肥胖的元兇。總認為水飲喝進去,代謝出來,排毒解膩不可或缺。殊不知「不易汗」、「暴汗」、「盜汗」的人,喝進身體的水飲,在人體三焦產生積聚,只要是累積,就會變成黏稠膏膩,如同食物一般堆砌在身體裡,發酵成有害物質。所以喝水也會胖,不是揶揄、不是玩笑,是鐵的事實,很多人進入水飲的傷害而不自知,還量化的規定自己每日必需喝多少水,力行不怠。水飲積聚成病除了「眩、悸、喘、咳、嘔、滿、腫、痛」外,還有胖得不知所措,不少人始終認不清水飲的殘害,永不疑慮地遵循鐵律「沒事多喝水,多喝水沒事」,卻事事發生,除了惱人的肥胖,水飲衍化在身體的症狀,罄竹難書。如各種皮膚病:「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、青春痘、皮膚乾燥、皮膚癢」。其他如「頭痛、頭脹、暈眩、乾眼症、口乾症、慢性咽喉炎、喘咳、胃食道逆流、腸胃脹氣、腹脹腹痛、便秘、慢性尿道炎、睡眠障礙、倦怠疲勞等」不勝枚舉,你徹底了解自己的體質了嗎?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