診間一家人又一家人 展現中醫經方的魅力

瀏覽人數:460

 診間一家人又一家人  展現中醫經方的魅力

113年度開始,祈願每位病人都能找到最合適的醫師,解決身心難題。71年進入中醫領域,一路戰戰兢兢。103年-因緣際會接觸經方醫學,從懵懂-勤讀-學習-驗證-修正-總結,時序匆匆10年。經方醫學在東漢時期張仲景先生體現在「傷寒論」和「金匱要略」,當時完全沒有西方醫學的影響,只有純粹的中醫思考,傳統的中醫思維洞悉人體,「審證論因」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就是不治病名,而是治病因,統合病症歸納出病因,治因非治病。10年步伐,感動震撼於經方醫學的「宏觀、通體、全面」,非受西醫思考影響的「西醫式的中醫」所能比擬,如今堅信療效在那兒,人群就在那兒。

 

一張飽經風霜阿嬤的臉,昨兒個:「發燒38.2、頭痛重、目癢、耳癢、咽癢、咽乾、咽痛、聲音沙啞、夜咳甚、胸悶、腹部怕風、易腹瀉、不易汗、動暴汗」。病人通常認為發燒咽喉痛,就是發炎,立馬消炎止痛。她的聲音沙啞、夜咳甚、腹部怕風、腹瀉、不易汗,都是經方醫學的「支飲」,而發燒、咽喉痛是痰飲無法排解,「飲鬱化熱」的表象,只處理表象,是「西醫式的中醫」,熱越清,裡越寒,會讓咳嗽輾轉數月一直咳。她在小青龍湯、理中湯、苓甘薑味辛夏仁湯化裁下,控制湯湯水水的攝取量,再加上「刮痧」的處置,刮痧的作用,因她不易汗,刮出「出血點」,助其散熱,果然熱退咳少,今日帶來10個月大,剛出院的小孫孫來到診所,一老一小,血濃於水的親情,帶著至親,信服醫師的開藥,療效在那兒,病人就在那兒,療效才硬道理。

 

手裡抱著天真無邪、圓呼呼的臉、發出聽不懂的聲音、胖胖的腿兒一蹬一蹬地小男孩兒,才剛從大醫院出院,10個月大,眼睛轉著四處張望。「夜咳、痰很多、常常咳嗽、咳到住院、噴嚏、鼻水嘩啦啦、納可、大便可、眠時躁動不安、一動暴汗、盜汗」。病人認為的「盜汗」,其實是濕飲體質,夜晚覆被溫暖後,水飲流出,而非盜汗。阿嬤水濕痰飲,阿孫直接繼承,家族的歷史共業,是每個家族成員需承擔的人生功課,無法避免。小小男孩要處置的不是咳嗽止咳,而是要處理引起咳嗽的體質因素,「支飲」,病痰飲以溫藥和之,小青龍湯、苓甘薑味辛夏仁湯、苓桂朮甘湯恰為首選。。

 

媽咪43歲,帶來2位青春期的男孩兒,還有後來加入身體孱弱70歲的阿嬤:

阿嬤70歲:「虛弱沒體力、兒子攙扶進診間、目淚、目乾澀、耳濕、流鼻水、口乾舌燥、不易汗、動少汗、大便小顆粒、大顆粒、睡眠障礙、怕冷怕熱、身重、腹痛、平日白開水、牛奶、熱湯、蔬果」。

 

媽咪43歲:「咳嗽不停、不易汗、動汗、睡眠障礙、怕冷怕熱、倦怠疲勞、大便軟爛或小顆粒、平日白開水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蔬果」。

 

大兒子16歲:「過敏性鼻炎、咳嗽、躺下更咳、納可、大便可、暴汗、盜汗、很怕熱、平日白開水、茶、咖啡、牛奶、冰品、飲料、熱湯、蔬果」。

 

二兒子12歲:「清瘦、咳嗽、夜咳、很多痰、納呆、大便可、不易汗、動則汗亦少、平日白開水、豆漿、茶、熱湯、蔬果」。

 

 

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,不同的血緣,媽咪的體質也一樣,「不易汗」、「暴汗」是家族共同的體質因素,是「素有寒飲」的體質,就是沒有熱能、水濕痰飲容易郁積體內。媽咪說他們過去咳嗽幾個月沒好過,如今2、3次的療程即大幅改善。他們身上的體悟是咳嗽治療非止咳,而是要認清咳嗽背後的體質因素,治因非治咳嗽。前時新冠肺炎的咳嗽、久咳不癒,非乾咳的清燥救肺湯、麥門冬湯、因為乾咳也可以是飲咳,只是飲郁積在看不見的體內,不是病人說咳得乾乾、緊緊,就診斷為乾咳,鑑別診斷是醫師的職責,非病人下的指導棋。經方醫學的思考,「全面宏觀」的評估,屹立不搖的療效,早已持續幾千年。

 

她61歲,從南投埔里來,面色黧黑,只能坐在輪椅上,雙腳水腫肥大,腹部隆起,捫之硬硬的,老公和兒子一起進診間,極小心的呵護著,真是何其幸福的女人,又黑又乾又腫又病,得到的不是嫌棄,卻是滿滿地溫暖,每個人生際遇大不同呀!

 

她:「很怕冷、不易汗、動了少許汗、茹素、平日白開水、豆漿、茶、飲料、熱湯、蔬果、胃痛、腹痛、腹脹如鼓、味覺異常、下肢水腫嚴重、口苦口渴」。從她的不易汗,水飲郁積,腹脹如鼓、下肢嚴重水腫,評估為「臟寒生滿病」,而水濕痰飲有8症:「眩、悸、喘、咳、嘔、滿、腫、痛」。

 

原本先生和兒子只是陪伴,透過我的講解,主動掏出健保卡掛號。

他65 歲:「不易汗、動了暴汗、心悸、很容易打嗝、目模糊、納可、大便可、照護老婆睡眠品質不佳」。

 

他37歲:「睡覺時流口水、打嗝、噫酸、易緊緊、心悸、心律不整、胃脹、納可、大便可、不易汗、動了暴汗、睡眠障礙、平日喜白開水、茶、咖啡」。

 

2位不易汗、動了暴汗,呈現水飲體質,水飲繁多,全身冰冷沒有溫暖,無法安睡,水飲更郁積上中2焦。不是一家人,不進一家門,即使生病,皆為同樣的病因。

 

不同病因,同病異治。相同病因,異病同治。「審證論因」、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用純粹中醫的思考論治,非「西醫式的中醫」,經方醫學的魅力讓診間凝聚一家又一家的病人,療效在那裡,病人就在那裡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