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純粹中醫的思考診斷-中醫經方
瀏覽人數:425
用純粹中醫的思考診斷-中醫經方
病人說:「茫茫醫海中,何處尋找合適自己的中醫,挺難的」,在雲端藥歷裡,常見逛醫院診所的病人,透露出他的不安和焦躁,以身試藥,一試再試又試,仍然深鎖眉頭失去笑容,太多的不舒服就在身上,揮之不去。
小小妹妹,1歲4個月,爸爸阿姨帶來,媽咪是護理師,小小娃兒眾人養,圈起一家濃濃的情份。她已經低燒幾天,身上佈滿了紅疹,一直服藥。慢熟的小娃兒,排斥地撥掉我想幫助的手,臉蛋兒埋進阿姨胸前,偶而抬頭瞄一下,趕緊地躲藏起來,診所就是她不愉快的記憶。而人們的診療習慣幾乎是先西醫,輾轉反覆時才不得已選擇中醫,她也沒例外。「低燒37.6持續反覆、燒燒退退、全身紅疹、納呆、目屎、流鼻水、目癢、鼻塞、大便可」。兒科在中醫稱為「啞科」透過家人的觀察敘述,考驗醫師統合歸納評估的能力。西醫的退燒,如果沒有意外,應該迅速確實,臨床上西醫不易退的是「飲郁化熱」,因為熱是假熱,要處置的不是熱,而是「飲郁」。診間也詢問爸媽的體質,審其證:寒流不停流鼻水,顯示「素有寒飲」。「飲郁」形成循環障礙,目屎、目癢、鼻塞。她的寒飲除了郁積在體內五臟六腑,也郁積在皮下肌肉,因為天寒無法作汗,水飲在皮下肌肉處化熱,形成低燒不退,紅疹蜂起。如何協助散熱,取得爸爸阿姨的同意,1歲4個月的小小娃兒,工程浩大的「刮痧」侍候,猶記得小娃兒憤怒、哀怨的眼神、哇哇的哭聲、淚痕滿佈的小圓臉,還有捲曲扭動掙扎的小身軀。下診後追蹤病人,體溫36.7~37.1,紅疹漸褪。純粹中醫經方的思考診斷「審證論因」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是傳統中醫傳承下來的優勢。
52歲的女性,還在國事、家事、天下事忙碌的氛圍裡過日子,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體質,自認為健康地過日子,進入誤區而不自知,身上就會堆砌層層不舒服的症狀。「不易汗、動了少汗、頭脹、平日白開水、熱湯、蔬菜。很怕冷、睡眠障礙、倦怠疲勞、四肢麻、排氣多、胸悶、 胃脹、腹脹、二尖瓣脫垂、心悸、納呆、口乾、鼻塞、目淚」。雲端藥歷長長一串,可見她的無奈。她說自己都知道體內水多,不懂如何處置,沒聽過水濕痰飲。坊間很少醫師談水,甚至被斥責「什麼水不水的」,「邪門歪道],「妖言禍眾」等。
她的不易汗源於家族遺傳,崁入DNA的體質因素,動了仍少汗,明示「素有寒飲」的體質。水濕痰飲為疾病之大宗,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為痰,只要痰飲充斥,全身俱病。診間裡,你會發現「不易汗」的體質何其多,不易汗意謂體寒沒有熱能,沒有陽光,循環障礙,無法上達頭面造成掉髮、頭髮枯燥、目乾澀、眼屎多、眼癢、過敏性鼻炎、口乾舌燥、咽乾咽癢、咳嗽。無法旁達四肢手腳造成四肢麻、四肢冰冷、四肢緊脹、四肢酸重、易抽筋等。代謝物堆砌郁積在五臟六腑造成胸悶、胃脹、腹脹等,所謂臟寒生滿病。水飲也會郁積外在皮下肌肉層,因其不流汗造成青春痘、尋麻疹、汗皰疹、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等。水飲郁積通身上中下三焦,全身冰涼沒有溫暖不只無法安睡,總是倦怠疲勞。這樣的人非氣血兩虛、非腎陰腎陽虛衰,所以其治則非氣血兩補、非補腎陽或腎陰,而是「溫陽去飲」。她的診療總是分割成好幾部分:(腸胃)、(睡眠障礙)、(心悸)、(倦怠疲勞)、(鼻病),分別就診,經方醫學統合歸納評估病因為「痰飲」,治痰飲以溫藥和之,「溫陽化飲」是她的治療首選。
張仲景先生經方醫學形成在東漢時,當下沒有西方醫學,不受西醫的影響,更不是「西醫式的中醫」,雖非源於黃帝內經,依然有脈絡可循。用純粹中醫的思考,統合歸納評估診斷病人,所依據的原則為「審證論因」,治因而非治病,「治病的人,非人的病」,治人而非治病。雖「未能盡癒諸病,卻能見病知源」,治源而非治病。不僅提昇療效,療效確實,即使疑難雜症,也能知因知源知人,而藥到病除。用純粹中醫的思考診斷-中醫經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