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磨一劍 非西醫式的中醫-經方

瀏覽人數:542

 十年磨一劍  非西醫式的中醫-經方

民國103年因緣際會接觸經方醫學,時序已過了10年,由青澀懵懂~思緒紊亂~病患漸減~眼光放遠~唯一堅持~病患通體全面宏觀的改善。10年過程中,曾經因為太難,幾度想著放棄,一種不甘心,還有跌跌撞撞看見病人大幅度的改善,醫病相長,療效才是硬道理的相挺,不停地說服疲累的心。一路走來和各行各業一致,路必需是自己曾經走過,方能體會個中滋味,也才能品嚐甜美的果實。

 

過去的診療,和病患的思考一樣,會受到西方醫學的渲染,有的病患會展現西醫學識的淵博,滿口理論,甚至直接影響醫師的診斷。獨立專業的醫師,不追人云亦云,不迷所謂大師開藥,而是有中心思想,心有定見,出手就對,即使在診療過程中反覆,或者更壞,也能洞悉先機而扭轉乾坤。特別提出,病人百百種,有些病人回診,只會報憂不報喜,敘述的總是層層疊疊的不舒服,針對改善的部分卻隻字不提,而他的病情早已輾轉多年。此時醫師若未能守方,只能說是學藝不精,非專業影響專業,讓病情陷入反覆,或醫病分離。

 

她說:「過去曾經來過診所,改善度一般般,後來就沒看了。想著事隔多年,也許醫師會更精進,所以再度進入診所。沒想到這次服藥後全身改善很多,2個當警察的兒子,一起揪進來」。醫師的精進,需有突破點,而中醫的突破,是回歸再精進,回歸到2、3千年前,純粹的中醫,張仲景先生的經方醫學,未受西方醫學影響的中醫。傳統的經方醫學,不是眼見的症狀就症狀治療,而是統合歸納評估出致病因素,好比西醫透過各種科學儀器檢查找出病灶一樣,中醫治療病因和西醫治療病灶,不謀而合,才是最符合人體的醫學。

 

她60歲:「吹風、吃冷食即咳嗽、夜寐體熱、頭重、目乾澀、口乾舌燥、不易汗、項強酸痛、胸悶、胃脹、欲嘔、大便軟、排氣多、眠差、平日白開水、奶、咖啡、蔬果、茹素」。這樣的病歷,在過去的想法是:胃在中焦,人體的樞紐,所以先疏肝理氣,考量香砂六君子湯的健脾養胃,理氣補中。或平胃散的健脾燥濕,和中除滿等。棄其他的症狀不理,病人也會稍有起色,以為中醫就這樣了。但經方醫學的考量,從不易汗的「素有寒飲」的先天體質,後天的茹素盡是蔬果形成的「飲郁」,「飲郁化熱」的夜寐體熱、目乾澀、口乾舌燥,「三焦飲鬱」的睡眠障礙等。提綱挈領的病因為「飲」,苓甘薑味辛夏仁湯的溫肺化飲、理中湯的溫中祛寒、四逆湯的溫經回陽,病痰飲以溫藥和之,她說:「服藥後口中生津,全身溫暖舒適,所有症狀漸進式的改善」,捎來2位波麗士大人的兒子,診斷的思考邏輯高下立判,十年磨一劍,毫無懸念。

 

60歲殘障人士,佩服的是他為人師表作育英才,因為嚴重殘障,腿成ㄇ字型,駝背隆起,走路都是吃力活兒,畸形的外表,談吐之間,也是充滿自信,想著他比「十年磨一劍」更多的不容易。他說:「髖關節鎮日疼痛、右大趾麻痛、起立坐臥吃盡苦頭、使不上力、倦怠疲勞、很怕冷、四肢冰冷、不易汗,動了依然少汗、胃脹、排氣多、耳屎多、納可、大便可、眠可」。過去的思維會聚焦在60歲的腎氣衰,腎陽虛衰,麻木的活血化瘀,桂附地黃丸、獨活寄生湯、疏經活血湯、蠲痹湯等。這樣的處置,改善度就一般般,侷限在麻痛,忽略其他。經方醫學的思考從不易汗的「素有寒飲」,「水盛血虛」的循環障礙,造成麻痛,四逆湯的溫經回陽,葛根苓朮附湯的溫陽散濕。看他踽踽難行的來到診所,說著:「來吃藥補」,我的心中有:「藥到病除的美麗感受和驕傲」,經方醫學棋高一著,也讓病人首選著墨在中醫領域。

 

我現在的年紀和經歷從事醫療,診間病人來來去去,或有稱讚,或有抱怨,或有嫌棄、或有嗤之以鼻,都能平常心面對,在十年如一日,十年磨一劍滴水穿石般的「定靜安濾得」,總結一句:「此時此刻,若有醫病的分離,應是病人的損失,而不是我的損失」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