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汗與水濕痰飲的糾結 中醫經方再論
瀏覽人數:688
流汗與水濕痰飲的糾結,中醫經方再論
流汗與水濕痰飲的糾結,從亙古至今,應該認清,重新思考。在臨床過程中,不斷地在病患身上驗證+歸納+總結,一而再,再而三,形成治則,治則只要經得起考驗,就可以流傳不朽。
黃帝內經: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,五臟陰陽,揆度以為常也」。陽光、空氣、食物、水,為生命四大元素,前3者各有好壞利弊,唯獨水,到底怎麼喝,成爭議。今日論流汗和水飲,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,水濕痰飲是人體70%體液的病理產物,簡單的講就是循環問題。
水份體液的調解,從皮膚、眼睛、鼻孔、嘴巴、大小便、流汗等,可以見證和觀察,作為醫療的依據,就像西醫的各種檢驗,尋找出病灶一樣。所以「飲水,冷暖自知」,豈能體重×30,1天1500~2000CC的一刀切成定論。考量的是個人的體質需求,流汗與否,傳統中醫和西醫最大的不同是,當病人磘述完症狀,西醫藥立馬開出治療症狀的藥物,不問體質。而傳統中醫需從症狀中統合歸納出「病因」,也有稱之為「核心病機」,針對病因、病機施治,盡量做到「連根拔起」,「斬草除根」。
流汗和水飲息息相關如下
1、不易汗,動了少汗,(因其體質素有寒飲,身體沒有熱能,不易代謝作汗,水飲會郁積在體內五臟六腑和體外的皮下肌肉)。
2、不易汗,動了暴汗,(動了暴汗的條件是體內水飲繁多)。
3、很多汗,隨時暴汗,很怕冷,也很怕熱,(隨時暴汗,甚至夜寐時也汨汨出汗,顯示體內水飲氾濫,體內陰寒,所以很怕冷。體熱聚集在體表,頭面、四肢,所以很怕熱。這樣的體質就是內真寒,外假熱,陰盛格陽,內關外格,毛病很多)。
很多皮膚問題是水飲循環問題,如果簡單以多喝水來應對,透過不流汗、暴汗的體質,水飲會積在五臟六腑,也會積在皮下肌肉,形成水液代謝障礙,日積月累水~濕~痰~飲,由水,形成濕氣,凝成濃濃痰飲,越來越黏稠膏膩,在皮下肌肉處化熱餿化,表現在皮膚上就形成青春痘、脂漏性皮膚炎、濕疹、汗皰疹、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、尋麻疹、酒糟性皮膚炎、毛囊炎等各種皮膚問題。要處置的是累積在皮下肌肉、五臟六腑的水飲,而非眼見的皮膚症狀,千錘百鍊之後,很多皮膚問題的治則是「溫陽化飲」。
眼睛最常見的是乾眼症、飛蚊症、流眼淚、眼屎、眼睛血絲、紅眼症、畏光、模糊、虹彩炎等。臨床上治療眼睛若以眼見症狀治療,是西醫式的中醫。傳統中醫「有是因,用是藥」,眼睛的病因歸納為二:1、「水盛血虛」,不易汗、暴汗的水飲眾多,形成淚流不止、飛蚊症。水飲多而稀釋血液,無法上達滋潤,造成乾眼症、畏光、模糊。2、「飲郁化熱」,長期水飲郁積熱化,造成眼屎、眼睛紅絲、紅眼症、虹彩炎等。要處置的是病因水飲,而非呈現在眼睛的症狀,所以不少眼睛的問題,其治則為「補心陽、溫中陽、回腎陽」。
鼻孔乾裂,流鼻血,和鼻水流不停,看似完全不同的2個症狀,但其病因一樣,用藥一樣,所謂異病同治。其因:鼻子是肺的門戶,當胸腔、肺部寒飲多,鼻水就流不停,治則為「溫陽化飲」。若是不易汗、暴汗的體質,其水飲郁積在上焦心與肺,無法上達高處鼻腔滋潤,形成乾裂、流鼻血。看似發炎、熱象,其治則也是「溫陽化飲」,病因一致,治療一致,展現經方大道至簡。
口乾舌燥、口裡唾液很多,一乾一濕,都是體內水飲的呈現。口水很多,是脾陰盛,胃陽虛衰,溫中滌飲,沒有疑義。而口乾舌燥,大多數人的體會是上火,燥熱,多喝水是唯一對應。但不易汗、暴汗的體質,中焦脾胃郁積水飲,津液無法上達,除了口乾舌燥外,另有腸胃脹氣、胃食道逆流、易打嗝、易排氣。所以2者南轅北轍,病因一致,治則一致「溫中滌飲」。
大便軟爛、大便顆粒狀、小便清長、小便不暢,曾經在文章裡提過,多喝水卻嚴重便秘,多喝水卻小便不出。人體若腸道水多,大便即軟爛。但不易汗、暴汗體質,水飲郁積腸道,久而久之固化成顆粒狀,寒濕體質小便清長,但隨著日積月累,寒濕熱化,小便就會不暢,臨床上有不少嚴重便秘,尿道炎反覆發作的病人,其實是「飲郁化熱」,熱化是表象,不必理會,要處理的是病因「飲」。臨床上曾遇病人被要求喝6000CC,不只小便不出,大便也解不出來,就是化熱的鐵證。
人體的病況,表象僅是其一,要洞視其背後的致病因素,怎樣流汗,就與水濕痰飲息息相關,從皮膚、眼睛、鼻孔、嘴巴、大小便等,感受人體體液的調解,70%的體液,是疾病的最大宗,怎能耽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