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的思考
瀏覽人數:440
中醫經方的思考
過去年輕時行醫,真的不知道中醫的療效在那兒,最最害怕診間裡病人勉為其難的說:「改善一點點兒」,「吃藥後不舒服」等。而我卻失去了思考的能力,無法再修正給藥,山窮水盡的無力感。有時病人的回診,可能只因為醫師的服務態度良好,或者想要給雙方機會,或者別處也一樣沒有療效。但在接觸經方醫學10年後,每週成文一篇,是在診間醫病之間深度溝通後,透過深思熟慮形成治則,驗證病人的身上,顯效且大幅改善,日積月累,隨著成功的病歷越來越多,分享給有需求的病人。
臨證,證是很多症狀的集合,不能一症給一個藥方,疊疊樂般的數個藥方,一次診療,用了上百藥味。不能想著書上記載的是什麼藥方,某位大師用的藥方直接給藥。也不能但見一症便是,而套方套藥。正確的診療必需切中病人的體質,不僅做到控制病情,進而改善而藥到病除,其前提是臨床醫師需有自己優質的思考診斷,有憑有據的形成治則,治則是經過多數人的體驗,統合歸納出來,放諸四海皆準,和西醫的臨床大數據研究道理一致,禁得起檢驗。以下提供中醫經方的思考,這些思考的文章就在台中市大里區仁一中醫診所的網站裡,網址:yizyi.tcm.tw,或google大里仁一中醫診所,或在台灣中醫網都能搜尋到。
1、中醫經方靶點兒 「審證論因」。證是很多症狀的集合,統合歸納後梳理出病因,治療病因,非治療病症。
2、中醫不治病,病已癒。中醫治病的人,治病的因,當病因去除後,整個人身心健康起來,一大串的具體病名,早已無關緊要,所以中醫不治病,病已癒。
2、不易汗、暴汗是麻煩製造者。其先天體質素有寒飲,就是「冷底」,就是循環障礙。容易造成頭面部的乾燥、軀幹的脹滿、下肢的腫重、各種皮膚病。
3、用身體去感受,做身體的主人。身體最最忌諱道聽塗說,以喝水論,豈是體重×30,1500~2000CC成定論,端看各人體質而定,尤其不易汗,或暴汗體質的人。
4、一直胖起來,中醫說瘦。胖,一般節制食物,以湯湯水水替代,殊不知如果水份代謝不良,水飲郁積體內,要比食物更更沈重。
5、不能吃熱 不能吃冷 一場誤會:臨床上很多病人強調冷熱不和,不能吃冷比較沒有爭議,不能吃熱卻是看錯重點。以麻油雞酒論,認為其熱是麻油、老薑、認為一點點兒都不能碰。其實雞湯才是罪魁禍首,它是黏膩的水,如果代謝不掉,久而久之其熱才是真正天雷勾動地火,不可收拾。
動動你的手指,網上搜尋,還有不少千錘百鍊的金句,如「身體溫暖就能好好睡覺」、「乾燥症是水盛血虛」、「多喝水卻嚴重便秘」、「去濕排毒 溫陽去飲」、「腫脹 酸重 麻痛 發胖 溫心陽 補中陽 回腎陽」等,從身體裡細緻深化的尋找出生病的軌跡,精準的面對它,打擊它,我們可以共同消除病灶,攜手步入健康,快樂寫意的過每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