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說:〔怎樣流汗 一命牽繫〕

瀏覽人數:721

 中醫經方說:〔怎樣流汗,一命牽繫〕

一般忽略流汗,覺得流汗僅是家常便飯,微不足道,不足以掛齒,而它卻一命牽繫著身體健康。

 

過去看診時,腦袋裡並未關注流汗,隨著經方的熟稔,診間無數病人的驗證,怎樣流汗,就是怎樣的體質,怎樣流汗又和水濕痰飲連結,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,但文中所述流汗,排除因疾病產生的汗症。人們會生病,通常是沒有認清體質,或錯誤的自以為是。

 

問診〈怎樣流汗〉,有不少病人是愣住的,平日不在意流汗,忽略身邊兒如影隨形的跡象,實際上細膩的觀察感受身體的外候,才是經營健康的首選。不易汗(動了也少汗)、頭汗、背汗、胸汗、腋汗、手汗、腳汗、黏汗,都納入不易汗的範圍。

 

不易汗的身體意謂著,體內沒有熱能、動能,不能順利作汗而出,經書上稱之為〔素有寒飲〕,一般稱之為〔冷身〕。這樣的體質循環不佳,飲食郁積體內,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,水濕痰飲成為這種體質生病之大宗,到處形成病灶。

1、軀體內水飲郁積,上中下三焦形成,胸悶、胃脹、腹脹、全身重著。

 

2、水濕痰飲和食物、體液、血液在軀幹內郁積,循環不佳無法上達高處頭面滋潤,掉髮、目乾、目屎、耳癢、耳塞、耳屎、口乾舌燥、口苦、咽乾、咽癢、咽卡卡。

 

3、循環不佳無法下達下焦或下肢,或下達之後無法循環回去,形成下肢脹、下肢水腫、腹痛腹脹、腹瀉、便秘、腸子咕嚕咕嚕、便秘如羊屎、反覆的尿道炎、排氣多。

 

4、循環不佳無法外達皮膚滋潤,或在皮膚上形成症狀,皮膚乾燥、皮膚癢、丘疹、毛囊炎、青春痘、汗疹、汗皰疹、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等。

 

上述不易汗體質,常會被體外體表的熱症誤導,如口乾舌燥、很怕熱、便秘、很多痰、反覆性尿道炎、慢性咽喉炎等,就自認為燥熱體質,不敢吃補的、怕熱性食物。平日喝很多水,吃很多清熱的食物,結果諸證蜂起。實際上表熱是因為體內真寒,體外的熱被格拒,無法循環回體內周流,<內真寒外假熱>,<陰盛格陽>,要處理的是真寒、陰盛、但大部分的人著墨在〔眼見的外熱、格陽的假熱〕,清熱解毒,結果熱越清,裡越寒,讓身體落入惡性循環,每下愈況。

 

更有一熱就揮汗如雨,動了更是暴汗,全身濕透,認為燥熱體質,流太多汗了,所以牛飲補充更多的水。排除因疾病引起的暴汗,實際上原發性暴汗的背後訊息是考慮體內水飲更多,體質使然,其證更甚於不易汗的人。這樣的體質補充水飲,少量常喝即可,使勁兒狂飲,徒增身體負擔罷了。

 

排除因疾病引起的夜寐盜汗,白天自汗,中醫有陰虛、陽虛之說,但也能理解成體質水飲眾多,夜晚溫暖的臥房,被子,溫熱之後水飲自然流出。或者白天太陽普照身體有了熱能汨汨流汗,所以盜汗自汗不是當歸六黃湯、玉屏風散、天王補心丹的事兒,其治則為〈溫陽去飲〉。

 

臨床上不易汗、暴汗、盜汗的體質,更容易水飲郁積,水積在頭成眩、水積在心成悸、水積在肺成喘、咳、水積在胃成嘔、滿、水積在四肢成腫、水積在關節成痛、水積在皮下肌肉成各種皮膚病。如果平日生活又大量湯湯水水(白開水、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冰品、飲料、酒、湯、蔬果),生理的體寒濕,加上外在水飲加乘,看診時常見不易汗、暴汗、盜汗的人,大量喝水,堅持喝水,不停喝水,結果形成頭重、目昏、面色黯沈、全身重著、口乾舌燥、腸胃脹氣、胃食道逆流、腹瀉、便秘、倦怠疲勞、睡眠障礙、水腫、一直胖起來。

 

診間總是不厭其煩的解釋流汗與水濕痰飲的連結,希望病人的養生,關注到水飲一環。流汗、水飲、健康,環環相扣,請轉身,請回頭,身心投入,〈怎樣流汗〉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