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:〔最容易生病的體質〕

瀏覽人數:560

 中醫經方:〔最容易生病的體質〕

 

 

不少人總是覺得身體不舒服,精神不濟,容易累等,尋思著到中醫診所調理改善體質。醫師處方精準的藥物,長期服用,確實能改善體質,但個人能認清體質,從生活飲食起居充分配合,才能力保安康。

 

 

臨床上怎樣的體質最容易生病:

1、不易汗,動了仍然少汗:

因為(體寒)不易作汗而出,活動之後依然慢熱少汗,可見體寒太甚,很難熱起來,所以汗水廢水排出不易,很容易郁積在體內五臟六腑,或皮下肌肉,誘發諸證。

 

2、不易汗,動了暴汗:

平時不易汗,顯示體寒水飲郁積。活動後能夠暴汗,有二層意義,其一保持運動活動能保健康,其二體內水濕恆多,只要懶散不動,一樣積聚成水濕痰飲。

 

3、熱了就暴汗,動了更是汗如雨下:

很多汗很多汗,其人素有寒飲在體內,水濕極多,發病很難收拾。

 

4、盜汗:

即使吹著冷氣,臥鋪上都能濕出人形來,源於體內水濕,覆被溫暖後水濕汨汨而出,其人素有寒飲。

 

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體質,只要看到熱象,如口乾舌燥、目乾唇乾、皮膚乾、便秘、小便黃、手心足心熱等,就以為是燥熱體質。而驗諸臨床,只要流汗如上述,都是循環不佳,飲食容易郁積在體內,循環無法上達頭面高處,無法外達四肢手腳,衍成很多表象燥熱症狀。真正的體質是(內寒外熱)~(內真寒外假熱)~(陰盛陽虛)~(陰盛格陽)等。而臨床上外熱、假熱、虛熱、格陽之熱,都無需處置,要處理的是真寒飲。

 

 

臨床常見,頭皮很油、很癢、長痘、掉髮、頭髮乾枯。臉部油膩、浮粉、青春痘、面色黯沈,面部乾燥脫屑,難以見人,所謂油頭垢面。眼睛乾、耳朵癢、耳屎、眼屎、口乾舌燥等。處理的不是這些淺顯的假象,而是寒飲體質循環不佳無法上達頭面,此時如若清熱解毒,則體內越寒,頭面越熱,症狀落入反覆,醫者不能不慎。

 

胸悶、胃脹、腹脹、便秘、腹瀉、睡眠障礙、倦怠疲勞、易下肢脹想的是促進循環代謝,而多運動,似乎沒時間也太累了更難持久,最快速便捷的是(多喝水),很怕水太少,刻意隨時補充,但身體依然如故,仍然固執的認為水還是太少。多運動促進代謝,與多喝水促進代謝,根本兩碼事兒。多運動是讓身體熱起來,可以加速循環,可以排出體內廢水,大量流汗。多喝水,尤其現代人喜冰涼飲品,大口大口灌入體內,大口的確透心涼,冰涼不但不能促進新陳代謝,反而是容易郁積在體內,日積月累,水飲也能和血液、體液、食物融合在一起,形成膏膩,也能油化、熱化、餿化,諸證蜂起。

 

 

水飲可以郁積在五臟六腑,也可以郁積在皮下肌肉,日復一日,形成油化、熱化、餿化。表現在皮膚上,濕疹、汗皰疹、尋麻疹、青春痘、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、毛囊炎~~等。

 

 

素有水濕痰飲的體質,如果執著迷失在(多喝水),1天2000CC,體重×30等,讓原本水濕的體質雪上加霜。大家掛在嘴邊兒的是體內濕氣很重,其實濕氣只是過度階段,只要是形成病灶,都是更黏更黏的痰飲。清者為水,霧者為濕,積水成飲,飲凝成痰,只要病情反覆,病灶遍佈全身,究其病因,無外乎水濕痰飲的體質,成為疾病之大宗。診所每天戮力在水濕痰飲病證當中,電腦裡累積優質顯效病歷越來越多,也處理不少症狀反覆,每下愈況,甚至病人都有不好的念頭的病歷,得到漸進式的改善。也有疑難雜症,迎刃而解。值得一提的是乾燥症,尤其重大傷病的乾燥症,在(水盛血虛)的病理下,如同枯木逢春,協助很多病人。我66歲,中醫一路走了42年,經方邁入第10年,每天踩著輕快的步伐,徜徉在經方的大道裡,陪伴病人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