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經方:〔口臭的悲歌〕

瀏覽人數:680

 中醫經方:〔口臭的悲歌〕

 

 

口臭,一般的想法是燥熱上火,清熱瀉火沒有他念。口者脾胃之官,臨床上甘露飲、清胃散,毫無懸念。肝橫犯胃,所謂肝火上炎,龍膽瀉肝湯、加味逍遙散,不做二想。處方之後,穩妥地認為病人就會好轉,簡單的事兒。

 

 

她再度步入診所已事隔8年之後,是姊姊的勸說,時下減肥滿滿皆是,姊姊是少數在診所增胖的患者,體態輕飄仙風道骨。姊姊的食慾不振,總是悶悶脹脹的,吃一點兒就飽了,明示體寒沒有熱能可以消化,所謂(臟寒生滿病〕,見微知著,妹妹的體質應是一致,崁在DNA一樣的宿命,無法改變。

 

 

8年前她因為口臭就診,口乾舌燥、晨起口苦、喜太息、納可、大便可,當下49歲,身上無他證。太單純的病歷,心無旁鶩的退胃熱肝火,清胃散、甘露飲等。病人基於信任,長達半年的ㄧ再回診。如今瀏覽過往的處方,汗顏地覺得自己淺薄,只見樹木不見森林。

 

 

臨床醫師和病人一致的想法是,有些人的體質退熱不易,需長時間的努力,方能貫徹。而中醫環境的氛圍,不論研討、就學等,所得到的診斷資訊,也是如此這般,病人的努力配合,如今想來心中隱隱作痛,愧疚之情。半年之後她沒繼續應診,並無好轉,醫病之間認為(體質太差)所以改善有限,不了了之。

 

 

爾後她陸陸續續的在其他院所就診,病情一再蹉跎,口臭尤甚。看似簡單的口臭,一杆子打翻一船人,病人自責的認為自己體質太差,復原不易,殊不知錯誤的診斷,好似殺人一樣。

 

 

8年後她的主訴:(口臭、食後更重臭味上溢、易打嗝、目癢、洗澡後流汗、皮膚乾燥、納可、大便可、喝白開水、牛奶、豆漿、茶、咖啡、喜大量蔬菜)。如今的診斷思考:

 

1、易打嗝,是胃腸的調節機制,當胃腸脹滿時,打嗝令胃腸可以蠕動。

 

2、食後臭味上溢,源於胃部飲食後,體寒不循環,久而久之郁積在胃而化熱。因為熱食下嚥,達胃而促進蠕動,久鬱的化熱成臭味,涌上到嘴巴,其臭難聞,很難忍受。

 

3、洗澡後流汗,平日體寒,排水能力不足,透過洗熱水澡加熱,汗水汨汨而出,如同曬太陽一般。

 

4、結論:她的口臭非胃熱,而是飲郁化熱。單純胃熱,只需清熱瀉火。而飲郁化熱,其熱是假熱,是飲郁的結果,病因為飲,飲去而熱自去,所以(溫陽化飲)才是治則,飲去熱自去口臭已。

 

 

8年的口臭悲歌,止步在第二次回診時,她說有改善了,臭味沒那麼重了。一首悲歌,翻唱8年,治則從清熱瀉火,改變成溫陽化飲。其中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,難怪寒熱之間,最難將息。你不能只看表面的熱症,而看不見體內的真寒飲,內寒外熱~內真寒外假熱~陰盛格陽,就是人體症狀反覆的元兇。當我的視線能聚焦於此,經方一路10年匆匆,中醫經方一通百通提昇智慧,診斷一舉中的,臨床醫師滿滿自信在日復一日中,格外充實。

健康專欄

Photo by STIL on Unsplash